同学互评作业:关于学习挑战的反思性论文

我的作业题目:如何在不撒谎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营销? * 描述你当前的学习生涯和潜在轨迹(如已知)。 例如,你在加拿大、喜欢绘画、目标是获得工作室艺术学位的大二学生吗?是在智利不确定未来专业方向、但喜欢数学和物理的高中生吗?还是在美国六十多岁退休的汽车行业高管,一直热爱旅行,现在想学习全新的东西?(这部分请使用250字或更少) 我已经工作多年,然后独立创业时,有个小团队,成员都是IT技术背景。我当选队长,是个年纪最大的“老大哥”角色。最重要的是,任何项目必须有个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络的人。 我的可爱伙伴们都非常害羞,在某种程度上社恐,这可能是很多IT从业者的特征。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出门,喜欢网络游戏,宅在家里喝可乐水,我差不多也是这样。 我觉得周围的大多数市场营销方式(在中国)都在欺诈,即使是行业排名前3-5名的顶尖大公司,也不免涉及夸大或不实的营销说辞,我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而我的天性厌恶撒谎欺诈,所以我经常跳槽,真的不想再和那些败类们打交道了。 不幸的是,为了生存,为了事业理想,我们必须走出去,直面那些恶心的人和事。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 - 缺乏正念心态! 简要描述对你很重要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可能是通过某门特定的课程、在某个学位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是学校之外的事情,比如掌握烹饪专业知识。(250字或更少) 于是我开始学习和寻找解决方案,如何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恶劣的人文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奋斗的正念心态,最终实现事业成功的目标。 这需要很多能力,具体包括:团队建设、社会关系、市场营销、媒体写作、企业管理等。 在学生时代,我虽然喜欢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相关的课题,但事实上我完全不擅长,我的这些学科成绩总是不及格。 相对而言,我的理工科成绩(数学、物理)可以名列前茅,且习惯通过技术方法解决问题。 我热爱类似本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不是纯心理学课程,而是社会学、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混合体。 在实现你的学习目标过程中,你最大的心理挑战是什么? (250字或更少) 自我复盘过往经历,我的最大心理挑战是,遇到厌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我总是选择逃避。 更进一步分析解决方案,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的特征,可以采取被动的社交模式,吸纳其他人来找我,而非我主动找别人,并且筛选社交对象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上,这样就不存在逃避的问题了。 被动社交通过新媒体实现,尤其创始人必须写专栏和个人博客,与谈话和口头表达相比较,写作是更容易的媒体形式。 虽然我喜欢做记录写日记,硬盘和邮箱中存储了海量的各种草稿文件,但是我从未公开发表过日志,因为我的文章写得乱七八糟,写作也成了一个挑战。 我能明显意识到,此并非我的写作技巧和文风问题,而主要障碍在于我的过度发散的思维方式,无法聚焦在某一论题上系统论述,导致失去编辑稿件的耐心,因此难以形成有主题观点的文章系列。 概述与你挑战相关的现有研究或学习技巧。提供至少三个研究或学习技巧的参考。 (使用300字或更少) 跨越陷阱 我常常遭受来自团队内部伙伴和外部社会的双重负面情绪困扰,真的像夹在铁砧和锤子之间的压力。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能引导周围人的情绪,有时候我看周围就像孩子一样幼稚时,我会谅解他们的无知并放下心里负担。 由于我实在不擅长上课学习与“精神、心理、神学”相关的课题,那么我可以花点钱去结交正念教练和朋友圈,当我缺电的时候,及时找他们充电,这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一念之差就无法跨越情绪陷阱。 远程工作 我擅长IT技术,因此更利于远程工作,我依然需要避开那些那些没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他们让人厌恶且浪费时间。 感谢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在家工作,如果我不喜欢社交互动,那我就不需要出门。更不需要为了生意,去和胡说八道的人吃饭喝酒。 强化写作 一个人独立远程工作也许有利于研发技术和学习,但这样长期工作的最大弊端是造成自闭症的性格。因此,我乐于以技术专家的头衔和角色参与少量的社交活动,适度的演讲和公众活动,有利于更健全的人格。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更多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尤其需要强化写作能力,通过网络评论揭露虚假欺诈行为,这也是一种业余生活的调剂。 依然可能会感到孤独,需要克服惰性、自我激励,因此加入网络写作的社群,和一群类似的朋友互相扶持和帮助,当我们朋友遍天下的时候,就更容易攻克困难,不断实践练习写作,也让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应用你对研究发现或学习技巧的知识来克服你的挑战。(使用300字或更少) 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核心,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克服内心的障碍,并直面挑战。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能仅仅依靠自己,我们要借助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以及朋友圈的力量,信任上帝(或命运/天道),相信明天会更好。

2019-8-26 · 1 分钟 · Atom.X

Coursera课程:学习如何学习

老师Barbara Oakley 她拥有 四个学位,横跨语言与工程领域,并拥有多个专业头衔和荣誉称号: 🎓 学位列表 学位 专业 毕业院校 时间 B.A. 斯拉夫语言与文学 华盛顿大学 1977 B.S. 电气工程 华盛顿大学 1986 M.S.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 奥克兰大学 1995 Ph.D. 系统工程 奥克兰大学 1998 🏅 专业头衔与荣誉 工程学杰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 奥克兰大学 IEEE 院士(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员 AIMBE 院士(Fellow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for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所院士 McGraw Prize 获奖者 – 终身学习领域 Michiga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the Year 密歇根年度杰出教授 Coursera(Inaugural Innovation Instructor)首任创新讲师 全球数字学习拉蒙·卡哈尔杰出学者 –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她的跨学科背景和非传统学习路径正是她能设计出《学习如何学习》这门全球最受欢迎在线课程的原因之一。 ...

2019-8-25 · 1 分钟 · Atom.X

我的学习经历概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应付工作,临时突击学习的利和弊。 经常有亲友问小孩厌学逃课怎么办,这个问题背景很复杂,不是单靠学校能解决的,与家庭,社会大环境,小孩心理都有关。 不单是小孩,现在很多成年人也面临各种学习的危机感,以我自己为例。 基本背景情况 我小学的时候是“挺乖”的,对老师和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从中学开始,就不再是什么“听话”的好学生,似乎鬼迷心窍了,觉得学校简直误人子弟,毁了多少好苗子的前程! 我成绩不算很好,K12基础教育阶段(高中毕业前)长期保持中等混的状态,个人感觉心安满意就行,我一直也这样奉劝家长们适可而止,没必要把孩子的成绩压得太狠,以后他们心理变态,对终生负面影响更大,为了这点分数得不偿失,总结K12阶段,我的基本情况: 1.成绩中等: 我在全班和全校的排名为前10-20%,以班级里50个学生为例,也就是排名最差第10名左右晃荡,长期保持在5-10名之间,很少超出这个范围,综合成绩偶尔进前5,单科超常发挥可进前3名,按照我们当地的行情,这样的排名进不了好学校,只能保障升学三本或好点的职业技术学校,足够达成我的小目标; a. 前10-20%成绩(5-10名)是比较安全的,只要不是个人要求太高的,老师家长虽有牢骚说辞,但不至于被批评得太厉害,日子尚且能混下去; b. 长期低于前20%成绩(10名以外),可能升学就危险了,而且经常被老师家长责难,日子最难过,所谓二八法则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态的普遍规律,至少要挤进前20% 是升学的基本目标; c. 若长期保持高于前10%成绩(3-5名)则难度很大,越往上游的名次间分数差距越小且竞争愈激烈,一个名次台阶可能只有几分差距,为了追这几分,得多少个熬夜才能成就,老师和家长也往往对这个名次阶段的学生要求更高,每天精神崩得很紧,对于我这种天赋资质平常且厌学的学生,前10%的日子很不好过。 2.偏科: 我希望自己每门课都很正常,力求均衡不偏科,高一文理不分,偏理工科尤好物理,高二自找苦吃断然选文科,文科有一点好转,但语文英语一直起不来,历史政治也长期停留在及格线,因此理科成绩也被拖后腿,总体分数被拉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免有偏科的倾向,这几乎是天赋,也不求全责备了; 3.自学: 老师领进门,学习靠个人,我们见识过很多厉害大牛,基本都是靠自学,尤其是过了初中之后,正常的学生都已经具备自学的条件和能力。 我整个中学阶段的大多数时候是厌学的,坐在教室里听不下去老师在讲什么,且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只占一部分,为了足以应付作业和考试,很多课程还得靠另下功夫,所以自学的时间比较多。 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和体验,都是野路子摸索过来的,没有经过什么系统规范专业的学习训练。 我知道不少厌学的学生,他们只是不喜欢学校,而不是厌恶学习,幸好我们生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有大量的MOOC平台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成果,那些局限于实地课堂教学的模式终将没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列举一些MOOC: Coursera Edx Khanacademy …… 还有很多 以上这些我只用过Coursera和khan,coursera里有不少我感兴趣的名校综合性课程。khan特别适合各年龄段的孩子。 这里只推荐国外原版课程授权的MOOC平台,因为字幕可以外挂且质量相对国产平台高,国内MOOC使用名校课程也都是从这些渠道合作获取的,但很多平台不遵守版权法直接盗用,因此推荐找原版用,不支持盗版。其他平台听不少人推荐过,大家可以试用下给我反馈。 工作 + 学习模式 我高中毕业(K12)之后上的是职业技术学校,想学一门尽快就业的手艺(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电子商务之类科目),但是没想到刚爬出一个中学的坑,又跳进了另一个大学的坑,我有一半时间都在逃课,不是不好学,而是觉得学校的教学太无聊,可惜那个时候没有MOOC。 完全脱离学校后工作了几年,当然不是完全停止了学习,想要跟上工作节奏必须得自学,我发现了自学规律,总结如下: 1.实用至上: 作为一个落后偏远地区农村人,没什么闲钱和时间去消遣享受各种形而上学的知识(例如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尽管也喜欢这些科目,但总是不如技术类的实用。 如果判断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就没有动力去学,真正突飞猛进是在工作期间,实际需要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学外语也是为了生活无障碍,工作用得上,能听懂讲得出来,借助一些辞典能看懂就可以,所以个人的学习目标与当时学校的考试分数的目标是不同的。 2.专业突破: 我的兴趣重点是实用至上的专业(遗憾的是学校教不了),并且以一个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技术作为突破口,外语也是从专业科目开始,我将IT,计算机,互联网,机械电子,化工这类作为英语的主攻方向,因为高中时理工科基础比文科好。 3.快速突击: 通常情况是临时要用,才抓紧时间去突击,例如要和客户开一个2天的外商洽谈会议,当对该项目一无所知的时候,我胆敢承接例如会议翻译和外方洽谈的任务。 前提是给我几天时间(如果熟悉的项目,半天准备也可以)把相关资料都找出来,逐字逐句地看,把每一个关键词都搞懂,这样2天的会议活动就能不出差错顺利办完,如果临时额外再加2天,我可能在最后1天吃不消了,因为专业技术之外的其他背景知识储备不够。 若把人比喻为电脑:我安装的是一块山寨CPU处理器,产自荆棘丛生的偏远山区一些碎石头,在老农家的破窑洞里古法手工烧制出来的脱氧硅材料,能满足基础功能需求,但完成高质量的多核多线程,高并发,负载均衡的任务有难度。 不得不承认,山寨和正规工厂的差距就是很大,即使没有质量缺陷,也有功能或售后问题。 以非英语科班背景为例 若非为职业翻译或语言类的职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任何外语就像计算机基础一样,只是从事某个其他行业工作的(必备)工具,在中国大陆许多行业排名前几位的公司里,别看他们一个个学历都很高,若非留学生,其实能流利讲英语的人不多,小语种的就更少了。 只要社会不封闭并继续改革开放,大量留学生和外事交流增多是必然趋势,掌握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的好处是,当需要有人出场的时候,我们可以顶过去流利地接单,帮单位拿下业务,引来一片呱呱地羡慕嫉妒恨或赞叹声。 我充分使用英语的经历,是在一家做外贸机电设备的公司开始的,当时我的职务是IT,由于商务部门招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我也经常被老板叫去应急。 通过邮件和IP电话联络地球另外一端的客户,然后线上洽谈邮寄样品,见面商议合作,写协议文件,收付款,汉化并编辑打印制作数十万字的完整设备操作指南和用户说明书,设备参数校正和交付测试,开发网站并维护管理,售后技术支持维护,全程需要5个人干的活儿,我一个人要能做下来,相当于同时在干市场,翻译,IT,设计,售后。 在职业生涯里,要不这么拼多重角色,拿到比单一岗位角色的人高的薪酬,怎么和留洋的海龟PK?如何在一线城市改善生存质量呢?要拿周围普通的同事2倍的收入,也是一种特权才有的职级荣耀。 后来工作多年才了解到德国和日本的职业技术学校是很不错的,但我那时上的不是新式学校,教学和实际工作大多数时候是脱节的(作为实用至上者,或许是我误解职业概念),这意味着即使在职业学校也浪费了太多时间学了一堆终生都用不上的东西,而且许多学技术手艺吃饭的人更容易坐井观天孤陋寡闻。 离开学校之后,我没有机会回到校园安静地坐下来回炉再造,学习总是和工作同步进行的,由此造成突击学习的不良习惯,很多时候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个任务,把自己逼得够狠,这种紧张程度堪比飞机发生故障,得在坠落过程中把引擎修好,否则就是硬着陆的事故。 有时解决一个问题,为了看懂英文说明书,可以用没日没夜来形容,有段时间我会很早起来专门练习口语,如果某天早上没有完成计划的练习任务,不吃早饭就得赶时间上班去,整个上午只能渴了喝水或咬一口面包。 如果接待外商做项目会议同声传译,一般吃饭时间也要陪着客户和老板一起上餐桌,人家飞了一万公里过来,珍惜每一分钟,吃饭时间要谈话,我也得陪着在中间给双方传递消息,所以我经常不能在饭点正常用餐,只能看着他们吃大餐,我就喝些汤和饮料,保证双方谈话过程的流畅,否则食物堵着嘴时说话可能喷出来,有失商务礼节。 这让我练出了一个控制欲望的能力,在很饥饿的情况下,面对各色丰盛美食不会失态地流口水。 有一些客户,觉得我们这样拼命工作的年轻人很不容易,愿意付较高的薪资,就那么几天得抓紧时间干活儿,总免不了我们要作一些牺牲吧,加班熬夜是常态。 紧张的阶段工作任务结束后,我又像骆驼一样一次性积累过量食物,各种豪华自助餐暴饮暴食。这样经年累月,我这本来就不太好的消化系统很受伤,然后我就真地从亚健康状态转到生病进医院了。 职业化的结果就是强力的自我约束,一些成就感,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病,强迫症,由此带来其他麻烦和毛病。 所以,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或者能够自我选择,我一定要选走正常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就业的路径,不紧不慢地,而不是摸索这些野路子,当突击队太难了。

2019-8-9 · 1 分钟 · Atom.X

怎样学外语?以英语为例

最近我拜访一位朋友,他有雄心勃勃的计划扩展事业版图,预备把公司开到美国。 我临走前,他问“怎么学英语?”,当时因为要赶车,几句话很难就给出什么特别有效的建议,仅仅简短总结了一下我的感悟,“8年教育体制内的学校专业授课,不如1年工作中自学训练实用英语的进步”,我说好回去之后详细总结写下来,由于惰性和各种忙的理由,于是拖了很久。 回忆最早学外语动力,居然来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伟大领袖的教导“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受到10多年这样的教育宣传,直至现在各种媒体里经常还能看到类似的思想。 我们都上过历史课,对“唯一延续5000年的文明古国和语言文化”带着“绝对天生的民族自信和优越感”,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近代被侵略的屈辱史历历在目,古话训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小时候我就特别想知道万恶的鬼佬们,到底整天在惦记着又要偷抢咱们家什么东西呢?得看懂鬼佬们的“尚未进化的拙劣语言符号”才行。 所以,我们不少人的起步阶段是带着仇恨的态度学英语和日语的,甚至对一切外语都带着敌意。 我出生在中国中部的大山里,那里是封闭、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那里的人也贫穷愚昧得很,在我中小学的小伙伴中流行一句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顺利向老师和家长交白卷而不被责难,这些人现在土里刨食或在建筑工地上搬砖,此处不是嘲讽,为不学无术找借口的人,人生结局很惨淡,当然,我们白领工作也是搬砖,不过在冬暖夏凉的现代化的办公楼里感觉轻松点。 我们还学到“中体西用”,历史教科书没讲错,尽管批判了清末洋务派的这种“革新不彻底”的思想和没有掌握“西学精髓”,实际上我们直至21世纪的今天,许多人学外语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依然如此抵触。 文化基因 文化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了说明白我对语言的一些本质问题的看法,举例比喻: 一切外来的语言文化和技术等东西,犹如瓶子或瓦罐里装着的酒水饮料,原瓶装原酒才有正宗地道的原汁原味,众多民族地域的不同,各自酒水的味道也非常地多样化,无论本地或外地的品种,总有人喜或恶,它就是那样的存在,你总能挑出合自己口味的某款,有两类人: 甲:喝酒重点在社交圈的交流互动,尤其喜好尝试一切新鲜的外来品种味道,酒是很好的社交共享的媒介载体,该谈的事情在一次次聚餐时达成目标了,喝完的瓶子可以扔掉,这是富豪和贵族的生活方式; 乙:没饮酒习惯也买不起好酒,有些懒惰不会自己动手发酵酿造,有收集空瓶子和包装的习惯,还有往里面装其他物品的癖好,各种舍不得的东西都塞进去,于是家里的破瓶烂罐堆成山,这是穷人和乞丐的生活方式; 不少人把外来的语言和技术仅仅当做瓶子容器,里面装上自家的酒水汤汁和各种杂物,这样的混搭组合无论是看着或品尝都有些怪异,总之就是味道不够正宗。 若语言的词汇短句语法犹如谷物粮食和水果等酿造的主要材料,深入溯源探寻语言的最核心本质,是特定语境中的哲学、信仰、宗教和神学,这就是酿造用的微生物和工艺,因此语言更进一步的学习重点是其优秀的思维方式和精神。 吃喝什么决定了社会身份地位,黑暗丛林社会的贪腐官吏奸商经常喝茅台配鱼翅熊掌燕窝,而文明社会的贵族精英以花草茶配植物肉为当下低碳环保的潮流。 如果不会品某种酒水,甚至无法融入特定的社交场合,人类进化百万年以来,还是像其他生物一样互相“闻味道”来验证和接纳同类,那是一种特有的感官“味道”的文化氛围体验,像液体和气体中的有形无形或软实力的东西。 土豪纵有数家庄园酒窖,也无法品味和欣赏正宗的欧洲名贵酒庄,因为他不属于那个社会阶层,如果他有这个社交圈子就不是土豪了。相较而言,其酒水的制造难度则不算什么,瓶子和外包装那层硬外壳都容易山寨仿造,但是地道的酿造材料和特定环境的微生物发酵工艺还是不容易获得,只有沉浸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数十年至几代人,才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并自如运用,那是一种骨髓里透露出来的气质。 这是学习欧美文化达到一定量级的人告知我的感悟,超出本篇讨论范围,就此打住暂停。 诸如以上“中体西用”思维观念潜移默化形成的大环境氛围,时常对外来文化带着仇恨敌意的暗示作用(广泛存在于各民族地域),在教育方面就是“封闭保守、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误人子弟”,这样当然不可能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因为没有发自内心对其它文化的接纳。 离开高中校门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了6年英语,然后大学英语又补了2年课,这就总计学了8年英语,离校开始工作的时候,我和当时周围多数学生一样都是聋哑级别,还没达到应有的基础入门水平,这也和我们偏远山区K12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基础条件有关。 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也没条件看外面的世界,但是我隐约觉察到:鬼佬的进步神速,已经从当年的野蛮进化到文明了,文化科教艺术和社会方方面面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幸福指数非常高,他们的牲口很多方面的福利都比第三世界人民的待遇好。 此外,比学习一个实用的外语工具更重要的是,认识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不要以为互联网资讯发达,我们就能获得客观的认知。 长久封锁固化的思维观念有多厉害呢?很多人已经移民海外,人出去了头上还顶着一口井,所谓“背井离乡”,不会讲当地的语言,不会看本地的新闻资讯,不关心也不参与当地的公共活动,只会和本民族狭窄的社交圈子交流,搓搓麻将跳跳广场舞吃吃烤串。 是的,他们带着自己家的酒水汤汁灌进了异域的瓶瓶罐罐,那味道很不正宗,他们口头上向往仰慕另一种文明社会,而生活和思维方式实际并没有融入当地社会。 成功心法 心理上战胜自己,就能战胜一切 最近我在看一个关于如何学习的课程,由工业和系统工程,计算机,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明师”讲授(k12课外辅导班特别喜欢给家长推荐“名师”,同音不同字的差别太大了),建议看完整的课程,其中一节课老师采访了一名天生的语言学习障碍者Benny,他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掌握多门外语的演讲家,这对我们学习任何科目都很有启发。 采访“爱尔兰的多语种大师- 本尼”关于如何学习 Optional Interview with “Benny the Irish Polyglot” about Learning Languages Benny的网站 我深度认同Benny所述的2点: 热爱一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几句就拿去炫耀,心态不正很难成事; 立即开口说,比什么都重要,而不是逃避交流,心理上过关,能战胜一切; 克服心理障碍 失败的错误总是五花八门,成功的规律总是相似的。 这让人想起中国也有一位类似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 李阳,他们有许多共通点,记忆方法相似,教学过程中配合肢体动作和公众演讲能力训练也相似,而且他们都因为克服心理障碍和恐惧,最后成功学习了多门外语,还成为演讲家。 我没有受过疯狂英语的培训,也不喜欢在众人面前狂喊大叫手舞足蹈的学习方式。但在网络上听过李老师的演讲,说得很有道理,建议想学习的朋友也听一下,学习最重要的首先确实需要自我激励,旁人无法替代自己。 我们身边达到高阶外语水平的人很多,已经有无数成功者替我们总结出学习方法,并分享了心得体会,这属于普遍现象,这不关天赋的事,肯定需要后天努力,但是方法要找对,我深度认同他们,仅仅在本篇总结出一些成功学习的共通点。 语言是大脑和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无论对错一定要说出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是第一步,成功者大多都分享类似的心法。 我们见过无数的道貌岸然的胡说八道的人类,它们都不会脸红羞耻,我们仅仅为了训练一种语言,说错了怕什么呢。 我认识几个和马云早年有过较多交往的人,他们都说“这个人太能讲了”,马云能够“成功”,最重要的能力是“敢讲”,在多少次危机时刻,是英语和演讲能力救了他,“机场成功学”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在尚未“成名”之前,讲得再好也不会有人听,不是他说对了什么,甚至人们根本不计较对错,很多时候群体是不理智的,只是感受并认同你所讲。 疯狂英语 2023.8.12 今天第一次找到《疯狂英语》纪录片,看到90年代随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人们依然纯真的脸,开始拥抱世界的样子,而李阳独辟蹊径的成功教学方法,让他家喻户晓。 学习他的坦诚(疯狂)的优点,规避他的(家庭问题)缺点,他不是过气的网红,应该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而且经典的学习方法永远都不会过时。今天他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于内向胆小自闭的同学而言,必须有一种办法改变自己,李阳是最好的成功教育案例之一。 他的口号哲学“我热爱丢脸、欢迎挫折、享受痛苦、追求成功、我能行、建立信心”。 他的成功融合了“爱国主义”的理想,这是中国宏大历史背景和包袱,也融合进了他个人原生家庭背景导致的问题,为了将个性解放,将英语学习方法和人生激励、奋斗精神、民族自豪感融合在一起。 刚看了下李老师的新课程,带着孩子一起录课程,他依然在坚持一线教学,让人钦佩,果然是个斗士,直接找他的新课程跟着练就好,我建议和他学基础英语入门,以此建立对英语的自信或兴趣。 语言的本质 学习语言并不需要动脑,只需要培养一种兴趣,感受和体验 所谓语言,首先是会听和说,也就是发音,而不是读写与语法逻辑,在人类社会还没有发明文字和书本的时候就有语言,听说的历史比读写的历史更悠久,所以语言入门应该从发音开始。 发音是一种人体肌肉运动,包括口腔,胸腔到腹腔,声带震动据说不是发音的主要秘诀,请参考若干歌唱家和演讲家的说法。发音有其规律特征,只有遵循其规律,才有利于记忆和脱口而出,流利表达非常迅速,似乎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这种现象参考演讲家和主持人的临场能力。 受地域区位分布和地球转动引力的影响,例如东部地区的日语只有一个鼻音,更多舌前音,许多口音像开机关枪一样哒哒哒;而欧洲人喜欢用口腔里面,或喉咙以下部位发出沉重的胸腔音,据说这有利于欧洲产生伟大的高音低音歌唱家?维也纳奥地利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为什么亚洲没有出现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超出讨论范围了) 或许语音的区域特征有星球物理引力影响的因素在起作用,这是我盯着地球仪联想YY的。 不仅仅是学英语,我所了解的学习各种语言的基础能力都不需要逻辑思维,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科完全不同。像练习音乐,舞蹈,美术,缝纫工,厨师,泥瓦匠一样不需要学历,可靠经验习得。 语言没什么神秘的,基础入门阶段遵循其发音规律,反复练习就可以。有人说我英语好,这得看跟谁比,我再怎么好,也不如一个英文母语背景的文盲甚至智力障碍者,他们的听说能力肯定比我们大多数非母语的人好太多了,所以基础语言能力跟受教育水平和智商没什么关系。 作为社会意义的人类,经过数十万年百万年进化出来的能力,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媒介,就不说几万年前的原始社会,100年前有多少人受过教育呢,那个时候也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移民,他们到一个语言完全不同的环境中,交流和生存有问题吗? 语言应该就是每个人的天赋,也是每个动物天生就具备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就可以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获得,一般情况下的入门级语言,也无需额外由老师传授并强化学习。 ...

2019-8-1 · 1 分钟 · Atom.X

儿童养育资源清单

基于自然、食物、农业领域的教育项目创新设计。 参考资料 设计原则 人机交互 建筑物 食物加工 水处理 农业标准 动物福利 什么是动物福利? 我们用过的一些MOOC课程 《动物行为和福利》 我们字幕组做的科普短片 《动物福利,环境,农业》系列 微生物 养殖排污无害化处理的技术规程 干撒式发酵床养猪技术优势 干撒式发酵床技术 教育体系 美国科学教育的K12阶段是跨学科的,将我们认为的不同学科糅合在一起上,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确实震撼到我了。 《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对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 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科学与工程实践内容简介 自然教育 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 自然教育论坛 natureforum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分论坛开放招募 康奈尔|全新《自然教育》在线课程 推荐 | 56部有关植物的纪录片,收藏起来,慢慢看。 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 ‘50 things to do outdoors before 12 years age https://www.pinterest.com/pin/371124825525562142/?autologin=true 英国孩子12岁之前要完成的50件事,实在太让我意外了… 森林教育Forest Educati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28172224 全球森林教育观察:带孩子去森林,体验大自然最纯真的味道 https://www.jiemodui.com/N/96792.html 食物/农业教育 A FARM FOR KIDS - LIKE A BIG ADVENTURE PLAYGROUND WITH ANIMALS (ROUGHLY UP TO 14 YEARS) ...

2018-12-3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