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的IT公开课在德国为何卖高价?

德国给难民和学渣们的教育培训真可谓是下了血本。最近我在上网课,发现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有人想学习云计算、数据分析、web开发等IT相关的技能,搜一下这些关键词的网课,出来很多例如AWS、IBM等大公司官网课程。 AWS training AWS、IBM等知名公司的制作发布的课程免费的哦!认证考试也只需要不到100美元,可谓非常价廉物美。 德国有很多教育NGO, 面向难民提供培训机会,他们直接借用AWS等知名公司的课程。而这些NGO网站上的课程可以标价高达数千至上万欧元,仅仅是一个线上或线下的培训哦,不包括考试。例如: DCI,AWS practitioner 没有页面标价,市场部门的人说,难民得到政府的教育券资助,课程免费,或者学生自费,需支付 6000欧元。 Le wagon,Data science 这个明码标价,3个月培训 6,400 € ,我亲自到柏林的办公室去听过boot camp,发现该课程讲师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坐在他们的培训教室听课,还不如听纯正英语加字幕的原版线上课程,直接找IBM等大公司或大学的课程制作方官网上的一大堆同类课程。 有一家德国NGO基金会,专提供这些课程资金的,其合作的类似以上的IT专业的教育培训NGO超过20家。chancen-eg 有些问题我不理解 从这些公益教育组织的课程介绍和目录结构上看,与其他知名的教育机构或公司的课程几乎一样,其中AWS课程就是来自于AWS官方平台,不可能公益培训机构还另外自编一套AWS教材吧?都是合作复制过来的内容,有必要公益教育机构自己编写教材吗? 例如AWS等制作方本来免费发布的课程,为何通过公益组织倒手就收费,而且能卖数千至上万欧元?这些普通的课程值这样的高价吗? 为何这些课程的主要对象是难民?难民大多没有经济能力,完全通过政府的教育券赞助才能上课,政府到底支付了多少?是全价或折扣价?如果是支付原价数千至上万欧元,这么贵的费用,最终是德国辛勤工作的纳税人买单,这合理吗? 这些普通的IT类课程本来大多都是纯线上的,而且NGO机构们也都非常支持远程教育,有必要设置一个线下教室吗?为何要增加实体教室的运营成本? 线上课搬到线下上,并配置几个老师亲自辅导学生,说明他们选定的学生基础资质比较差,这样需要辅导的学生还有必要教吗?他们能学会吗?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能顺利结业?有成功通过认证考试的学生数据公布吗? 总之,发出以上疑问后,我有理由质疑德国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 公益教育是否在利用难民大赚政府和纳税人的钱?是否有权钱交易? 政府是否知道这些问题,是否存在官僚、腐败和不作为? 德国公立大学几乎都是免费的,而私立大学的一两个完整学期课程费用很低,普遍比这些NGO培训的单科课程费用低。 为何免费的公开课却能让政府高价买单?价值何在?纳税人的钱那么好花的吗?

2022-11-11 · 1 分钟 · Atom.X

为什么我们有必要写文章?

论从写文字形式的自媒体拓展社交和启动创业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发展,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本降低,目前短视频很流行,早先10年前图片社交平台很流行,更早在20年前,博客文章是最流行的。无论在任何时代,即使通用AI智能体达到相当高水平,就网络媒体技术而言,文本始终是搜索最友好的媒介。 参考另一篇:如何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 成长背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不幸的是,我学生时代的现实环境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或社会很少遇到好老师,一直靠自己野蛮生长,走很多弯路,踩过很多坑。 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找到很多有极大帮助的信息,靠自己勤奋努力,才有了不错的生存机会。 我们通过网络认识一些真诚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鼓励,这些微弱的力量非常重要,交流促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样写文字(博客)就有了动力和必要,这是我很愿意在网络上通过文字分享的原因。 非常感谢这个时代,希望大家都能避免不必要的人生障碍,及早成功! 用文字表达更高效 推荐写文字,而不是首选录音视频?因为: 对比 文字 音视频 准确度 客观、理性 随意、不严谨 编辑难度 容易 困难 制作成本 低 高 耗时 较短 较长 编辑难度、制作成本、耗时 文字反复编辑修改更容易,我的一篇文字稿子可能10年前写的,还在修改,打开编辑器,几分钟就改好了,只需一个git命令,在1分钟内能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远程资料库,因此写文字的成本比较低; 音视频更难以编辑,首先得一台配置好显卡的电脑,硬件成本也更高,后期编辑耗费的时间精力比文字至少多3倍。因此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高; 准确度、思维深度 实时的网络会议、语音电话等方式,随意性太大,思维不够缜密,口述大多数时候是不够准确的,甚至同一件事的讲述,每次都有差别。 文字书写会更客观理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当一个人安静写作的时候,就是锻炼大脑思维的过程,才会进入到一种深刻的状态,更好地严谨表达。 效率对比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了解一个人和项目,15分钟之内看完陌生人的简历,了解他们大部分重要经历,几天之内看完陌生人的博客,了解他们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 但是,若想通过口头讲述介绍,几天或几小时之内了解一个人可能吗? 光速:眼睛和大脑联合工作的效率接近光速,普通人每分钟阅读文章的速度约200-300字,经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速度将快数倍,信息获取速度较快,且训练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声速:短视频主要通过画面吸引人,音频相对更简单高效一些,普通人听音频的平均速度约150-200字每分钟,无法快速跳读,超级播音员和绕口令大师可以实现多倍速,但是普通人也听不懂,耳朵接受不了; 声音速度比光速慢太多,这大概是物理定律。 根据文字信息传递效率的对比分析,三种媒介的速度高低排序如下: 文字阅读(最高效) 平均速度:200-300字/分钟(中文) 优势:可主动控制速度,支持跳读/回看 效率公式:文字量 ÷ 阅读时间 案例:3000字文章约需10-15分钟 短视频(效率波动较大) 纯文字转化率:150-200字/分钟(旁白字幕) 实际效率折损因素: 画面停留时间(平均3秒/镜头) 特效/转场占用时长 多模态信息干扰(图文分离) 典型数据:3分钟短视频对应文案约500字 音频(线性传播最低效) 标准语速:160-180字/分钟(中文播客) 效率瓶颈: 无法加速(默认1.0x播放) 无视觉辅助记忆 信息密度需配合听觉优化 对比实验:同内容音频比文字慢30%-50% 量化对比模型 假设信息量=1000字: 阅读:3-5分钟 短视频:5-7分钟(含视觉包装) 音频:6-9分钟 认知科学补充 文字处理带宽:约400bps(神经传导速度) 视听整合带宽:约60bps(多通道干扰) 工作记忆负荷:文字<音频<视频 ...

2022-1-3 · 1 分钟 · Atom.X

高效社交

每天有无数人在网上为无意义的话题浪费大量时间聊天,同时为互联网公司贡献巨额利润。 我喜欢写身边人和亲身经历的故事,我从不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公开他人的隐私,也不会在未经了解对方背景的情况下轻易当面发表观点。 因为说真话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被冒犯,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交场景和思维顽固不化的人类,所以开发一款聊天机器人bot是非常有趣且有必要的。 我特别想要帮助周围的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有句古老的格言和谚语是这样说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和很多朋友认真讨论过关于约会类社交软件的问题,下面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聊天机器人bot和真人A的交流场景,由此可见人类在智能机器面前多么地弱势和不堪。 典型案例 **有多少人在聊天软件上浪费时间? ** 一个常见的在线约会对话,以下面为例: 网友A:嗨,很高兴认识你。 机器人bot:我希望我们可以交换博客和简历链接,以便更好地了解彼此。 网友A:不,我没有写博客。 机器人bot:博客和简历可以节省你结交新朋友的时间,你可以在15分钟内最大程度地了解他们,包括他们重要的经历、教育背景、职业、兴趣、习惯和喜欢的话题,他们对世界的洞察力,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 网友A:也许吧,但我喜欢交流。我喜欢直接了解别人,直接和他们沟通。 机器人bot:是的,请了解一下近期的科技进步,**未来会有更多的机器人和你对话,我很肯定,在你和某人见面之前,你可能会和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聊几个小时。 ** 网友A:我并不否认你说的。我认为如果一个男人喜欢我,他会想要了解我,不需要博客,他会问所有他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他就会表明我对他是很有吸引力的,并且会接受真实的自我。我不想重塑自己。 机器人bot:如果有一百多个机器人和你聊天,你如何在其中找到你真正的人类真爱?你认为会是真的吗?会有人仅仅因为一些照片和约会网站上几句话的描述就爱上你吗? 网友A:我会开始和这个人交流,如果他不想进行视频交流,那么一切都会很清楚。 机器人bot:你通过视频聊天来过滤垃圾信息很聪明,但是你可能已经在这个人身上浪费了很多小时,才走到这一步。 网友A:我能理解你。你越深入了解,如果你想看看真正的我,你可以去我的Instagram。 机器人bot:我只是想帮助人们在这个时代生活得更好,避免诈骗和垃圾信息。特别是帮助女孩如何保护自己,节省时间和宝贵的生命。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网友A:好吧,因为我以为你喜欢我。 机器人bot:是的,当他们是陌生人的时候,我喜欢每个人,如果你和他们交朋友并走得更近,了解更多关于他们的坏脾气和习惯,那么你就会对他们失去兴趣,对吗? 网友A:这是Instagram,人们在这里绝对不是在找朋友。如果你不喜欢我,不把我当女孩看,那我觉得沟通没有意义。我不相信男女之间有纯友谊。你相信爱情吗?还是你打算一辈子单身?晚上好。 机器人bot:嗨,早上好。是的,我不知道如何描述爱情和友谊之间的区别。 网友A: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没有回答我的任何问题。 机器人bot:我认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不同,我应该更理性一些。 如果我不了解你,那我怎么能爱你呢?仅仅是因为你Instagram上那些夸张炫目的照片,肤浅和推销式的口号吗? 网友A:我不是在说我自己,而是在说普遍情况。你从一开始就很理性。这里的关键是欲望。你想了解这个人吗?我不认为你可以提前了解一切。例如,我的生活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它很有趣。但看起来我试图说服你接受一些你不想或不接受的东西。 机器人bot:我不明白你的意思,抱歉。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他们写作的有深度思考和足够丰富的文字。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我没有太多时间聊天,你可能不了解真实的互联网世界,什么是机器人和诈骗技术。再见,祝你好运。 机器人bot关闭了聊天框,再也不想和这种头脑简单的人类说话了,整个过程至少花费了大约 30 分钟。 结论 我退出了大部分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那是一个个陷阱、骗局或欺诈,没有人真的想在那里建立认真的关系。他们并不互相了解,但在合作、约会或见面之前,他们会浪费整整一天甚至几年的时间聊天,但最终却得到糟糕的结果或一无所获。 所以,我不接受低效率的社交方式,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我只和那些愿意公开展示其背景信息的人交流,形式可能是简历和博客。 如果你知道如何写一份好的简历,那么你就会遇到对的人,并获得更好的机会,因为这是一种认真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

2021-12-6 · 1 分钟 · Atom.X

为什么要用共享文档?

好的工具,用于提升组织协作效率。那么多工具,从哪里入手呢?对于初级选手,请从共享文档开始。 前提是戒掉用微信等聊天软件谈工作的习惯,quip+zoom可代替个人微信的几乎全部功能,如果实在避免不了低版本的工具,用shimo+企业微信,在初期也是可行的,但是发展到中高阶段,发现又不适用了,迟早还是得跳转到国际平台上去的,所以建议一步到位,从一开始就做好布局规划。 曾经我也是用shimo,相当于中文版的低端quip,但是很多合作项目中,国外的伙伴用不了,一些重要功能缺失或体验差;然后不得不换到应有尽有的google drive,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功能齐全了,用着真畅快,可是国内的伙伴又用不了;我不得不再找,发现了quip,终于双方都能用了,配合salesforce其他平台更好,部分功能花点钱很值得,真滴很优秀啊! 由于共享文档是最近几年才逐渐通过网络普及,许多天天用电脑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还没整明白,我习惯用共享文档一类软件做业务,经常碰到外部合作方无法适应这种新工具,于是在这里统一解释下,为什么一定要用这些工具。 为什么个人社交工具不能用于工作?因为微信等社交工具的设计出发点,主要是用于娱乐社交,不是专业工作用途,信息碎片化,封闭的共享机制,文件和信息重复、低效率,不利于理清工作的前后逻辑关系。对比quip等专业的在线协作工具平台,其用户体验、功能、效率是天壤之别。在工具库清单里,也分享了一些对不同工具平台的观点。 我喜欢探寻事物的基本道理,了解其环境背景和应对策略,才做出如此判断决策,参考本站另一篇文章:如何应对流氓的网络世界? 一些有趣的现象 很多人天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是偏差的,所以跟他们一起交流沟通协作的时候,往往很多事情当面谈不拢,网络上更是说不清楚,难以按照规则办事,那么就只能够跟他们讲人情世故,也就是传统社会的拉关系和谈情说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情况会更糟糕,他们能够聚集更多缺乏理性的人。 感性不是非理性,不要混淆概念,将两者对立,很多人讲“不要太理性,和人交往,尤其是自己家里人,不能讲理,只能讲情”,这是妖言惑众。在这样的人群为主的组织里,能指望干出什么好事吗?很多家庭都是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在维系“人情”等非理性的关系上。 总之,这些群体的表现就是:低效率,混乱,没有规则秩序,无法达成目标,不能兑现承诺,缺乏诚信。经常碰到明明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搞得很复杂,牵扯到很多人,拆东墙补西墙,弄得鸡飞狗跳的剧情,甚至很狗血的结果。 由于没有讲道理的能力,往往容易情绪化,而情绪是整个动物界都有的,野兽也会有情绪,集体非理性或情绪化是非常危险的,人类历史上许多大的战争灾难,都是集体癫狂缺乏理智的结果。 人和野兽的差别在于思维能力,人具备更强的条理清晰的逻辑分析的理性,经过数万年的进化,能够将客观具象和主观抽象的事物,通过文字,数据表,图形来表达清楚,这样我们才能够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协作,完成个体难以企及的高难度任务,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而在信息时代训练思维的工具,就是在此推荐的在线共享文档之类的各种软件平台,通过文档来驱动工作,通过工具来筛选朋友圈和合作伙伴。 为了说明是否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是否掌握信息工具的鲜明差别,以买鞋为例,如下: 比喻:土豪买鞋 某中东土豪很富裕,买得起世上任何奢侈品,家里像百货大楼一样堆满鞋子,但他老婆还是感觉不快乐,经常地哭闹,总说柜子里少了一双合适的鞋。 他的子孙后代更是升级版的小糊涂蛋,充分享受物质生活,一个个的肥仔整天躺在沙发上打游戏,可能过不了2代人的折腾,就把家底败光,眼看继承的祖传家产正在大笔流失,他也确实有些焦虑,为了取悦老婆好好管教孩子们,继续给老婆买鞋子。 听说我Atom是个与众不同的鞋匠,土豪找过来,比划半天也说不清楚 “雨靴?皮鞋?暖鞋?拖鞋?鞋油?……”,到底需要一双什么样的鞋子,我没耐心听他在那叽叽喳喳,就打发他回去了。 作为聪明的鞋匠,又看在钱的份上,我决定主动想办法,他提不出需求,那我帮他提,于是用共享文档写了一张调查问卷,一个链接发给土豪,让他找仆人认真填写。决定要一双什么样的鞋子,有非常多的变量因素,调查问卷上需要填写:用户身体状况、心理、年龄、性别、天气、用途、环境、温度、湿度、天气、场地 …… 照着问卷表一一回答,我帮助做需求分析,最后发现:土豪需要的不是鞋子,而是脑子。 其实土豪不用再买任何一双鞋,老婆的忧愁和焦虑来自内心,只需要离开深宫豪宅,到外面去散步晒太阳,光脚就可以,看看周围贫民窟的那些孩子,从来都没鞋穿,光着脚丫子到处跑,开心滴大声欢笑。 最终鞋匠没有卖出任何鞋子给土豪,没有明确的买家和卖家,土豪有理由不付钱,因为太诚实负责任了,鞋匠砸了自己的一个饭碗。土豪若听不进话,也就只好任其自生自灭了。 土豪为了买这双不需要的鞋子,已经浪费了很多人的时间,他有条件付得起钱给鞋匠和佣人们作为劳动补偿。如果需求方是个穷人,也是这样的糊涂蛋,一辈子寻寻觅觅一个不需要不存在或错配的东西,那么最大浪费的是他自己的生命,因为周围人不会陪着这样贫穷的糊涂蛋一起浪费时间闲扯。 很遗憾,由于先天或后天不足,现实中一些人像土豪一样,对世界缺乏认知分析的思维能力,不清楚自己的真实目标,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糕,因此周围人的帮助很重要。 他们愿意为可见的鞋子(实物商品)付钱,而不愿意为脑子(虚拟服务)买单。他们理解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平交易。 在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中,这样的土豪糊涂蛋,通常富不过三代,就会坐吃山空,从地球上灭绝。 凭运气赚来的钱,终究都会凭实力输光

2020-12-4 · 1 分钟 · Atom.X

职业路线:人-团队-方法-工具

如何创建高效率和有质量保证的团队组织。 我经常遇到家人、朋友、工作伙伴、客户特别纠结,很简单的事也想不通。而想得开的,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要与人合作,不能个体单方面完成。仔细复盘,生活或工作上的所有障碍,其核心都归结为人的问题。 于是结合各种场景的问题,抽取其中普遍共性的规律,写下这篇文字作为统一的方案,看不懂?目前也没太多时间解释,大家若感兴趣,可以一起分析做改进。 人:成功的关键 再次和耗子聊天,谈到近期的一个水稻项目调研,我感慨又碰到大坑了,好在有多年的经验,没有踩到坑里去,在农业的种植养殖多个具体领域发现那么多的诈骗,没想到涉及知名的公司和人,这是当初入行时始料未及的,若再过一年情况不能好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那就只能放弃农业大类的业务,回老本行干纯IT技术工更轻松些。听完吐槽,耗哥于是提出以下忠告: 在某个行业持之以恒,专注在细分领域不放弃; 选可把控的小产品做,不要做太大的,太大的往往都很虚; 提高项目、合作伙伴和朋友圈的要求标准; 前两条我非常认同并可以遵循,可是第三条还很有难度,因为市场环境摆在那里。 我曾经试过,为了筛选更好的项目和合作伙伴,设立以下高标准的条件进行检索:大城市,名校学历,英文工作语言,世界五百强,高科技壁垒。 发现行不通的,首先我自己本身条件就达不到,若给合作方提要求,条件越苛刻,则搜索结果越少,即使有一些机会,大概率也轮不到咱,这就尴尬了。 另一个大环境背景可以理解为,城市如今要求高了,假冒伪劣货不能非常彰显地销售推广,最后都跑到农业农村农民那里去了,即所谓三农问题,普遍现状就是能力不足,科技教育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投入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低下,类似农业这样的基础行业变成了低端代名词,于是问题变成了,在一个低端领域怎么做高标准的事情呢? 拼多多为什么那么成功?因为做下沉市场,降维打击。农业一类的基础行业更容易降维打,所谓的割韭菜就是收割低端行业人口,给低要求的客户推销高标准的产品,必然生意惨淡活不下去的。 能力不够,造假来凑! 这句至理名言,在急速发展中的社会,不仅仅适用于低端基础行业,高端科技行业和学术圈情况也好不到哪里,每一波财富浪潮的背后都是在大批量地收割韭菜。 譬如从80年代市场开放到现在已历过的医药,保健品,太阳能,新能源等等,最近流行全民大造芯片,留下一地鸡毛,虽然高端行业也有诈骗,但是违法违规的成本比较高,没有低端的农业那么容易,我一直在想出路在哪里? 地球上的事几乎都有人造作的份,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是人,首要解决人的问题,才可能有好项目。合适的人是稀缺的,niche market缝隙市场机会永远都不缺,市场没有好坏,人和产品有好坏。 筛选项目的关键是找对人 近些年有感于社交工具的复杂和不便,于是戒掉微信朋友圈很久,告别混乱后整理思路,开始筛选清洗朋友圈,发现已经沉积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人,像淘出了金子,他们有一些共同特征:“良好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大多从事技术和科研,性格内向,不善社交”。 惋惜的是,其中部分人自闭压抑,郁郁不得志,处于沉睡状态,因为和外部大环境很不适应协调,无法实现理想事业所致。 如何评估人是否优秀?我没有良好的直觉感性的天赋,因此通过理性客观分析,选人依据是一份自制评估标准的表格,由于刚开始还不成熟,暂按不表(待上传链接文件anchor),将用以下2个软件进行筛选和管理: **选人模型目标:**为了高效率管理人脉,筛选朋友圈的各种才华技能的优秀人士; **需求:**一款开源易用的软件,便于更精准地定性和定量分析,不漏掉一条有效信息,并将垃圾信息过滤; 解决人生大事的百合网们静悄悄多年,如此可见人性是异常复杂难以评估的,每个人对它人的评估标准可能都不同,而模型是通用的,根据需要定制各种变量属性值,则输出不同的结果。我尚未探索市场上是否已经有类似的软件和标准,希望有专业从事HR人力资源和心理学的朋友推荐。 **人事管理目标:**更好地做各种项目需求的HR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创业团队组合; **需求:**一款开源易用的CRM,安装HR人事招聘功能,方便进行大批量地信息分类、检索、联系、日志记录等管理; 将所有人脉当成客户来对待,由于此类软件可选项已经非常多,不需要再重复开发,选一款类似salesforce- crm的产品即可,接上API开发,可以将选人模型直接融入到已经成熟的CRM中。 选好了人,但是人单干的力量有限,因此,接下来必然是创建组织。 团队:创新组织的文化 团队人数不需要多,精干即好。 究竟什么样的组织模型适合?定义一下我们理想环境中的先进的组织文化是什么样的?然后我找到了以下样板。 一些全球化创新公司的组织形态和人才理念非常新颖,在其网站上彰显共同的文化符号,总结为这三个词: Diversity多元, Equity平等, Inclusion包容 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是友好、无差异、无歧视的,包括并不限于:种族民族/肤色/年龄/残疾/性别/性取向/性别认同/学历教育/经济状况/社会关系/残障/身体状况/家庭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宗教/政治/ …… 列举典型案例: Quip 全球知名的工作效率平台 We encourage applications from candidates who are LGBTQ+, women, Black, LatinX, American Indian, first-generation student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utomattic(wordpress母公司) not limited to, differences in race,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or expressio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socioeconomic backgr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geographic location, physical disabilities and abilities, relationship status, veteran status, and age. ...

2020-12-3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