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基础 - 双端队列生成排列数计算

题目:将 4 个不同元素按顺序输入到双端队列(deque)中,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输出排列? ✅ 问题理解 我们有一个 双端队列(deque),可以在 队头 和 队尾 进行插入和删除。 有 4 个不同的元素,按固定顺序输入(比如 1, 2, 3, 4),但每个元素在入队时可以选择从前端插入或后端插入。 所有元素入队后,我们再考虑出队的顺序。由于双端队列允许两端删除,出队顺序会有很多种可能。 ❓ 分析思路 第一个元素从左或右入队没有区别,以后每个元素都有从左和从右两种入队方式,即有 $2^{x-1}$ 种方法。 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它描述了入队策略的数量。对于 $x=4$ 个元素,确实有 $2^{4-1} = 8$ 种不同的入队方式。 但是,这 不是 本题要求的答案。题目问的是:最终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输出排列?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计算:在所有可能的入队策略下,通过后续的出队操作,总共能产生多少种不同的元素排列(顺序)。 🔍 正确解题思路 这是一个经典的组合数学问题,与 双栈排序(Two Stack Sortable Permutations) 或 双端队列生成的排列(Deque-generated Permutations) 有关。 对于 $n$ 个元素按顺序入双端队列,最终能得到的不同排列数,是一个已知的数列,称为 大施罗德数(Large Schröder Numbers) 的一种变形。 对于 $n=4$,我们可以通过程序来模拟所有可能的入队策略,并计算所有可能的出队序列,从而得到最终的不同排列数。 🧠 程序思路 我们用一个 std::deque<int> 来模拟双端队列的行为。 对于 4 个元素 (1, 2, 3, 4),我们按顺序处理每个元素。 对于每个元素,它有两种入队方式:push_front 或 push_back。 这构成了一个二叉树的搜索空间(每个节点代表一种入队选择)。 在所有元素都入队后,我们模拟所有可能的出队方式(即,从 front 或 back 弹出元素),并记录所有可能产生的排列。 最后,我们统计所有不同排列的数量。 为了高效实现,我们可以使用 递归 + 回溯 的方法来遍历所有可能的状态。 ...

2025-9-22 · 1 分钟 · Atom.X

数据结构基础 - 后缀表达式

中缀表达式 (Infix Notation) 这是我们人类最习惯的数学表达式写法。操作符(如 +, -, *, /)放在两个操作数(数字)之间。例如:3 + 4, (10 - 2) * 5。 优点:符合我们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缺点:计算机在解析时需要处理运算符优先级和括号,比较复杂。 后缀表达式 (Postfix Notation / Reverse Polish Notation - RPN) 在这种表示法中,操作符放在它的操作数之后。例如:3 4 + 表示 3 + 4。(10 - 2) * 5 会写成 10 2 - 5 *。 优点: 没有括号:运算顺序完全由操作符和操作数的位置决定。 无歧义:表达式只有一个明确的含义。 易于计算机求值:只需要一个栈即可轻松计算结果。算法如下: 从左到右扫描表达式。 如果是数字,则压入栈。 如果是操作符,则从栈中弹出所需数量的操作数(例如,对于二元操作符-,弹出两个),执行运算,然后将结果压回栈中。 最终,栈中剩下的唯一一个数就是表达式的值。 中缀转后缀 (调度场算法 - Shunting-yard algorithm 的简化版) 将中缀表达式转换为后缀表达式的基本思路是: 使用一个栈来存放操作符。 从左到右扫描中缀表达式。 如果遇到操作数(数字),直接输出。 如果遇到左括号 (,将其压入操作符栈。 如果遇到右括号 ),则依次弹出操作符栈中的操作符并输出,直到遇到左括号 ( 为止,并将左括号 ( 弹出(但不输出)。 如果遇到操作符(如 +, -, *, /): 当操作符栈顶的操作符优先级大于或等于当前操作符的优先级时,将栈顶操作符弹出并输出。 将当前操作符压入操作符栈。 当整个表达式扫描完毕后,将操作符栈中剩余的所有操作符依次弹出并输出。 这种写法(指将数字(操作数)和操作符(如 +, - 等)都用空格分隔开,形成一个由token(词法单元)组成的序列)非常符合 C++ 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中对于表达式处理的要求和实践。 ...

2025-9-21 · 1 分钟 · Atom.X

阅读材料4:文艺复兴式学习与潜能激发

原文 Reading: Renaissance Learning and Unlocking Your Potential 注:以下阅读材料均为可选内容 《学习之道》第11-18章 / Chapters 11 - 18 of A Mind for Numbers 尤其有助于提供与第四单元相关的补充信息和拓展练习 推荐科普作品 / Worthwhile Additional Popular Works Timothy Verstynen and Bradley Voytek Do Zombies Dream of Undead Sheep? A Neuroscientific View of the Zombie Brain / 《僵尸会梦见亡灵羊吗?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僵尸大脑》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4年 (Dr. Sejnowski recommends this book!) / (塞诺夫斯基博士推荐!) Selena Rezvani “How to Have a Thicker Skin for Negative Feedback” / 《如何更坦然面对负面反馈》 Forbes, October 22, 2014. / 《福布斯》,2014年10月22日 ...

2025-9-11 · 12 分钟 · Atom.X

检索练习 4

课程知识卡片 Flashcards Retrieval Practice Hard Start Jump to Easy Technique A counterintuitive strategy that involves starting with harder challenges and then focusing on more straightforward problems. This gives your brain a chance to reflect on the harder challenges. Knowledge Collapse This is a phenomenon where things that made sense before can suddenly seem confusing. It often occurs when the mind is restructuring its understanding, building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Good Worry and Bad Worry A concept introduced by Professor Bob Bradshaw, where good worry provides motivation and focus, while bad worry simply wastes energy. ...

2025-9-10 · 2 分钟 · Atom.X

数据结构基础 - 链表操作

单元2 链表操作详解:插入、删除、读取及指针修改次数 以下针对四种链表类型(单链表、双链表、循环单链表、循环双链表),详细说明插入、删除、读取操作步骤及指针修改次数(仅统计已有节点的指针修改,不包括新节点初始化或删除节点释放)。 1. 单链表(Singly Linked List) 节点结构:数据 + next指针(指向后继) 插入操作(在节点A和B之间插入C): 步骤: 创建新节点C,设置 C.next = B(新节点初始化,不计入修改)。 修改A的 next 指针指向C:A.next = C。 指针修改次数:1次(仅修改前驱节点A的指针)。 边界情况: 头部插入:修改头指针指向C(头指针修改不计入节点指针修改)。 尾部插入:同一般情况(修改原尾节点的 next)。 删除操作(删除节点B,A为其前驱): 步骤: 修改A的 next 指针指向B的后继:A.next = B.next。 释放B(不计入指针修改)。 指针修改次数:1次(仅修改前驱节点A的指针)。 边界情况: 删除头节点:修改头指针指向原头节点的后继(头指针修改不计入节点指针修改)。 删除尾节点:修改倒数第二节点的 next 为 null(1次修改)。 读取操作: 仅支持顺序访问:从头节点遍历,时间复杂度 O(n)。 不支持随机访问(无索引)。 2. 双链表(Doubly Linked List) 节点结构:数据 + next指针(指向后继) + prev指针(指向前驱) 插入操作(在节点A和B之间插入C): 步骤: 创建新节点C,设置 C.prev = A, C.next = B(新节点初始化)。 修改A的 next 指针指向C:A.next = C。 修改B的 prev 指针指向C:B.prev = C。 指针修改次数:2次(修改前驱A的 next 和后继B的 prev)。 边界情况: 头部插入:需修改原头节点的 prev 指向C(1次修改)。 尾部插入:需修改原尾节点的 next 指向C(1次修改)。 删除操作(删除节点B): ...

2025-7-22 · 2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