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实在没时间了,参考前文如何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
只有穷人才刷短视频
前几天,某大佬约我叙旧,多年没见,互相问下近况,我说到在欧洲背包客旅居的见闻,例如:欧洲的小女孩流行织毛线打发时间,人们喜欢看书,总是随身携带厚重的纸质书,几乎看不到欧洲本地人埋头玩手机的,只有外来的中东人和难民才整天刷短视频 tiktok,当然也有少数退化的成年白人和孩子,与中东人打成一片,把生活过成流浪汉的模样。
大多欧洲本土白人家庭的孩子出生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里总是堆着很多纸质书籍,培养浓厚的阅读习惯,而且空余时间踢足球、登山、划船、音乐、舞蹈、旅行等户外活动,几乎没有时间刷手机。这些活动不单耗费时间,而且特别烧钱。当然刷手机,只是耗费时间,花的钱极少,是最容易和低成本的娱乐方式。
纸质书类似钢琴这种厚重的乐器,搬运颇不方便,一定需要动用车或雇人搬,还需要好的房子,才能将实体物品保存完好,只有富人家庭才会买房子和车,穷人家庭买不起厚重的东西和房子,手机视频和网络游戏是比较廉价的,因此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玩手机。
大佬点头表示赞同,末了总结一句话“富人都看厚重的书和用贵重的东西,只有穷人才刷短视频,用轻便的东西”,临走时送了我厚厚的一大摞书,这是他开创的系列非遗知名品牌,并亲自编写的行业内刊和出版物,过去几年作为数字游民,为了移动方便,我几乎都在手机或电脑上看书,忌于刚才的对话,我只好领了长辈的心意,在高温40多度的天气里,坚持把这几公斤的书背回去。
在路上我仔细琢磨这些对话,再看周围等车的人都在埋头刷手机,我就忍不住想深度挖掘一下这个话题背后的社会问题。
关于互联网、自媒体、网红、短视频、直播带货。
我向来以大嘴和说实话著称,为了说明一些关键问题,先看几个网红案例。
屌丝逆袭的神话
民间有高手,有不少的手艺绝活,但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屌丝逆袭,虚构神话更多,总结为,这类网红都有共通的毛病:满嘴跑火车、喜欢撒谎、夸张数据。
真实幕后,更需要网络平台爸爸的鼎力(炒作)支持,而并非该屌丝真有什么多好的功夫和特长。
试问,一个没任何专业文学素养和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为何靠写公众号文章,就能年入百万甚至千万?为什么发财的是他?他何德何能?
粥左罗
自媒体江湖上常常流传,粥左罗的屌丝逆袭故事:
2024年某个播客节目采访中,粥左罗说他公司年营收千万,团队有10多个全职,还有30多个兼职,为了彰显在自媒体行业的优越地位,吹嘘其公司待遇是行业标杆,那么人力成本再怎么低也需要数百万每年,扣除税费,剩下的才是他的个人收入,实际充其量百来万。
但是他首先就忽悠了大家,在所有的文案中公开将自己包装成屌丝逆袭,宣称靠写文章年入千万,看了他的宣传,误以为他个人年入千万,将整个公司的营收全部塞入个人腰包,这不就是耍小聪明、玩文字游戏、闪烁其词、虚构数据、模糊事实、断章取义么?
一个很容易戳穿的谎言,但很多人就真迷信进去了,纷纷掏钱买他课程,他的课程鸡汤文虽口感类似清汤寡水,但内容实在没什么营养成分。
有一个鉴别网络文章流量真伪的办法,观察自媒体大号的几个数据,如果文章阅读量或点赞量过万,但是评论却寥寥无几,很可能刷流量了,如果真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必然会留下很多评论,靠灰产刷的评论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也就是毫无文采,或者是重复的内容,因为动用真实人力写评论是高成本的,用软件或人力刷阅读量和点赞则相对廉价和简单。
而且你可以看到一个吊诡的现象,也就是到自媒体名师那里学到的手法,只能用来依次复制去做同样的事情,也就是招徒学习怎么做自媒体账号,而不能用于具体的某个行业中,例如用来卖农产品。
若粥左罗卖农产品,并亲自写农产品的公众号,测试一下他的功夫如何,他大概率做不出来业绩。
在我熟悉的农业圈子里,有一种骗局叫“卖种苗”,大多来自苏北,也就是铁链女事件的同一个区域,就是那个地方的种苗是不会成活或遗传后代的,如果你加盟也卖种苗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别指望靠这些种苗长出什么瓜果蔬菜,那就亏惨了那些想真正干农业的人。
这些骗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刷流量
粥老板喜欢公开极高的收入,和极差的家庭背景,以此形成鲜明对比,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和流量。
对于网络名人,那么应该公开税务证明,若不能公开,有两种可能:
- 收入没有他吹嘘的那么高;
- 他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逃税。
按照互联网平台的尿性,他们喜欢把数据公开夸张十倍甚至百倍,这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它以为用户不知道。
此外,为了塑造典型和标杆,平台也会配合网红搞热点,类似电商刷单的操作,平台给流量,甚至通过灰产大规模地刷单,自掏腰包刷个流水,实现很高的曝光量和点击率。相当于把钱从左口袋拿出来,放到右口袋,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然后宣称高流量和高收入。
可能目前很多自媒体的收入还没有上税,缺乏法规监管,所以他们可以随便吹,等到哪天法规上来,他们就该哭了。
犹如当年淘宝刷单,本来年营收不过百万的店,日子过得也还行,但老板太贪心了,非得刷到千万,结果突然一天税务部门来查账了,按照千万来征税吧,那就彻底要破产倒闭。
但普通的人就是相信神话,因为神话,才有更多的人跟风过来加盟。
董宇辉
大多数网红都是偶然现象,非必然,董宇辉也不例外,关于董的案例,参考其他人写的文章,理解一下为何聂圣哲骂小董?
新东方里比小董更有才华和颜值的老师多得是,何德何能轮到他当网红?还不如说,这是老俞给了小董一个冒头的机会。
所以当视频平台推董宇辉,他还在那里洋洋自得讲“横渠四句”,那么这就不单单是短视频平台有问题,而是小董本人有问题,他要么蠢要么坏,作为青年模范,很多人效仿他,但他已经把粉丝带偏了道。
聂的粉丝数量也不少,代表的是传统行业和保守派,其财富和江湖地位不比互联网新晋网红差,这是他能挑战网红的底气。聂公开骂董,确实因为抖音为代表的新晋网红生态已经触犯了传统保守派的边界。
但粥左罗和小董都是国内网红,再列举更极端的案例,国际网红 - 2个黑人。
甲亢哥 Watkins
甲亢哥以直播时情绪极度激动、表情夸张、肢体动作疯狂著称,例如瞪大眼睛、语速飞快、手舞足蹈等。这种表现被网友联想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典型症状——如易怒、手抖、心率快、眼球突出等。
这不是生理学的甲亢病,而是精神甲亢,这货也是因从小打游戏不学无术,然后通过视频平台成为网红,曾经多次有性骚扰和对其他人的污蔑攻击行为,劣迹斑斑。
活脱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面瘫哥 Khaby Lame
来看个新闻:全球顶级网红“面瘫哥”因逾期居留被ICE逮捕,后自愿离境
如果看过面瘫哥的视频,你可能会气死,这个傻缺居然被tiktok捧成网红,这得投胎多少次才轮到他精准找到降落点?
非洲难民后代到到欧洲寻求庇护,成为tiktok全球当红炸子鸡的逆袭故事相当感人:
• 2000年出生于塞内加尔,1岁随家人到意大利,因阅读障碍辍学,曾是工厂工人。新冠疫情期间被解雇,失业后开始尝试在TikTok创作短视频。
• 找到风格:发现网上“侮辱智商”的生活小技巧视频,通过无声演绎“正确操作示范”,面对各种问题,每次的面瘫表情都一样,很夸张地瞪大眼睛,搭配耸肩、无奈无语表情和摊手动作,主打讽刺风格;
• 爆火特点:全部视频都一个调子,肢体动作和表情极简,无语言障碍,面瘫无语表情包全球通用;
•数据表现:不到2年粉丝从0涨至1.5亿,成为TikTok全球订阅量第一创作者,点赞量超25亿次;
•商业价值:据说顶级品牌(如UGO、boss、NBA)合作,单条广告收入75万美元,2021年赚1000万美元,实际赚多少无人知晓,唯有tiktok平台运营知道;
就凭这样,过亿粉丝和上千万美金收入?就问你服不服吧。
互联网的套路
你若寒窗苦读18载,毕业后996上班,终于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却依然拼劲全力累死累活做牛马,过着普通人的日子,看着有人靠“耸肩、摊手、瞪大眼睛”的面瘫表情,就年入过亿,你作何感想?
若心态失衡,有些人会变成神经病,觉得人生无趣,不如一头撞死算了。要么你也经不住诱惑,赶紧操起手机支架,有模学样地加入网络大军,于是,我们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冲进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
成名的机制
互联网资本一夜狂欢,生下新物种叫网红,被资本加冕为皇子 - 新晋名人,但并非所有的网红都有贵族品质和气概,有些皇子天生残疾,赤身裸体,却不知羞耻,自以为穿着新装,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地拙劣表演,但因为他是皇子,公众得给吃瓜围观的面子。
不少草根网红有真本事,令人敬仰钦佩,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并区别开来,与那些滥竽充数的网红不可同日而语。
但实力悬殊差异极大的两者就摆在了同一个橱窗展示,这就是互联网扁平特质。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想脚踏实地学一门吃饭的技能,也不关心实体行业怎么做,这对整体社会而言非常糟糕。
当所有人加入互联网泡沫经济,营造一片虚假繁荣,短视频经济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是应该受到批判和警惕。
随便我们周围找几个人,都比案例列举的那俩黑人强几个档次。为什么他俩能脱颖而出?连职业的演员、新闻主持人、记者、作家和媒体人,甚至明星都望尘莫及?
若要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明白成名的机制,网红和明星的差别,专业和业余的差别。
网红 VS. 明星
网红就是网络时代的明星,指代借助互联网成名的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方式吸引大量粉丝和关注,通常以娱乐、搞笑、生活方式等内容为主。网红这个专有名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当然两者是有鲜明差别的,不然不会单独造出一个新词。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概念的明星只能用传统官媒,例如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普通人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做出实在的作品和成绩,他们才能得到官媒报道并成名。明星中也有靠拼爹当选的,但滥竽充数者相对较少。
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成名 - 网红,甚至中彩票一样轻松简单,成名的门槛极低,所以网红的滥竽充数者多。
这里所阐述的概念定义中,很明显的差别,明星是专业选手,网红是业余选手。
互联网的先天基因就刻着草根的印记,互联网平台为了自身利益,会选择扶持草根网红,而打压传统明星,因为网络平台要同明星寄生的传统官媒竞争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明星虽然也上网络新闻,但是很少得到什么好评价,大多数都是诋毁、八卦绯闻和负面评论。似乎网络上形成一个规律,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爆出某个明星的丑闻大瓜。
相比而言,网络草根出身的网红大多都能得到网友的正面评价。厚此薄彼的手法,就是打压和污蔑明星,以此托举网红,形成鲜明对比的效应。
按照28原则,网络上关于明星的8成内容都是丑闻,2成正面报道,而关于草根网红的报道,8成都是正面内容,2成负面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也都会犯错,难道网红天生就比明星更优秀吗?为什么对待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当然也有一些明星继续热衷于在草根的网络平台上玩,毫不顾忌自己的身份,例如李阳、李亚鹏,但是这两位都被当作负面典型。
同样在互联网上自我推销和网友互动,似乎网络上对待传统明星和草根网红,有完全相反的两种评价体系:
- 传统明星:被网友羞辱和鄙视,这叫过气明星、掉价、堕落、自降身段到网络上、负面典型;
- 草根网红:一键三连求关注,会得到更多网友鼓励和支持,这叫屌丝逆袭、成功模范、榜样、正面评价;
反向种族主义
互联网大公司和大资本特别喜欢推黑人,有很多实实在在的证据。
我曾经在欧洲街头随机遇到很多力推黑人的实体广告,包括医院、健身馆、药店、学校、商店、住宅区等等。
全世界都知道,黑人与现代科技、医疗、教育、卫生、文化活动几乎沾不上边,现有成为名人的黑人政客和明星,也是因为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是被西班牙人掳掠到美洲的苦力,如果没有大航海,黑人今天依然待在老家。体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表现,实在谈不上优秀。
而互联网上推黑人的广告更多,如果广告上是2个人,一定是一个黑男人+一个白女人,潜台词就是告诉人们,黑人是优秀的,代表着更高水平的科学、时尚和前沿趋势,加入与黑人合作吧,潜移默化地让黑男和白女结合吧,生下更优秀的后代。。。
为何不是推南美人或东亚人?至少东亚人不比黑人更优秀吗?但是你在任何地方都几乎看不到东亚人的存在感。至少欧洲满大街都是中东人和黑人。
最离谱的是法国,搞过很多后现代主义或当代艺术展,2023年第77届阿维尼翁戏剧节(Festival d’Avignon),来了一帮黑人艺术表演家,其中 Rébecca Chaillon 的作品 《Carte noire nommée désir》(直译为“命名为欲望的黑桃A”)技惊全球,几个圆滚滚的黑女人,扛着一根很长的棍子,棍子上居然串着很多白人婴儿,就像烤肉串一样,让人看了毛骨悚然。确实很高级,让既人看不懂,又心生恐惧。
这就涉嫌反向种族主义了,至于背后是谁设计的,为何这么做?有时间可以好好探索一番,这需要单独开一个主题。
我曾经在欧洲与周围人说过几句“中东难民会偷盗”的现象,就有德国年轻人对我颇有微词,把我当作种族主义者。为了避免政治不正确,这些力推黑人的广告图片暂不便公开发布了。
其实很多高喊政治正确和反种族歧视者,他们本身就是虚伪的种族主义者。
回到网红和互联网主题上来。
媒体和娱乐过剩
我起初看不懂很多互联网业务,例如:写文章、做直播、唱歌、拍视频
论才艺、学识、演讲能力、智商、情商等个人素质,就这些网红的水平,别说与受过科班训练的媒体人做比较了,那真是差了几个银河系的距离。拿他们与普通的正常人做比较,都甩了好几条街的差距。
有文学和作家协会那么多知名作家就不说,单论不知名作家,他们的水平不比那些互联网上素人更强?
还有无数的传统报刊专栏作家;数十万的新闻、媒体、记者、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有音乐、舞蹈、体育、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媒体专业人士不应该写得更好、讲得更好、拍得更美、唱得更动听、演得更精彩吗?
常规的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图书、电影等娱乐媒体,也已经搬到互联网上,传统媒体就变成了新媒体内容。
通过互联网,我们又接触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常规媒体,那就有无数的娱乐媒体内容了。娱乐太多了,媒体永远都看不完。
现在居然,又出现了个人做的自媒体,大多数自媒体当然做得很烂,相对以上所列的专业媒体,自媒体是非常业余的。专业的媒体内容都看不完,我还看业余的自媒体?
当然,自媒体有必要性,我们通过自媒体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一个人,也就是基于个人朋友圈的少量自媒体内容看看就好。
所以,我认为自媒体大多数都是不必要,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少看自媒体平台的原因。
专业媒体人也有不少开自媒体的,他们应该更胜一筹,应该在互联网上脱颖而出,为何专业人士在网络上不香也不红了?
除了以上所述的网络平台打压传统的明星,还有多方面原因:
不屑参与
在常规的媒体中,专业人士作为业界明星,已经红遍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他们觉得把自己放在网络媒体推销自己,身份掉价,很多专业人士也确实看不起业余选手。
而且互联网套路太多,使用方法蛮复杂的,很多专业的传统大佬都不怎么熟悉用手机和互联网。
打个比喻,豪车怎么会和五菱红光摆在一个店里卖?马卡龙和臭豆腐摆在一个货架上并列合适吗?顶级日本和牛放在米其林才算够档次。
五星级酒店大厨是留洋的高学历海龟,潜心钻研技术20年,不屑于在路边做臭豆腐。
在路边小摊卖臭豆腐的是个臭小子,不学无术的街头混混,没有好好上过学,只会做臭豆腐,使劲放调料,没什么技术含量。实际上,路边摊可能赚得比五星酒店还多。
高收入来源于高流量,米其林虽然品质高,但是门槛太高,每年也就服务少数一些富豪阶层,路边摊虽然脏,但是架不住人流量大,捞流量是互联网的天生优势。
专业 VS. 业余
翻开一些真实数据,可以发现,以写自媒体文章、拍视频为例,数亿人参与媒体大潮,其实9.999999 成的人只是浪潮中的一滴浪花,只有极少数人踩在浪尖上璀璨夺目。毕竟网红的名额有限,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当网红。
任何行业都有个28比例,也就是2成人的财富超过8成人,8成人的财富仅占不到2成,实际在互联网平台上,这个收入差距更大,差距甚至可以高达上千万倍。
以2014年的淘宝为例,如果我没有记错数据,全国大概有60万家卖农产品和食品的淘宝集市店,但是日均超过30单的店仅仅1.5万家,也就是2.5% 的店铺能把淘宝当个生意做,其他店都是烘托一下淘宝集市氛围。
所以可以理解更早期在2000年初,谁会把电商当做正经生意做?有传统实体店的老板大多是看不上淘宝的,因为他们觉得淘宝的生意太小了,没法养活一家人,当时只有那些没有实体店的屌丝才会去做电商,所以淘宝集市的从业者是从摆地摊起步的。
自媒体行业的专业和业余的差距就更厉害了,自媒体账号至少几百万,年入过百万可能不到一万个,比例远远低于0.1%,很多自媒体也就是自娱自乐,不可能有什么收入,难以靠自媒体解决温饱。
即使是一个专业作家或职业媒体人,也不一定能在互联网上通过自媒体赚到体面的收入,可能还不如待在体制内或通过传统媒体的收入更稳定有保障。
上帝玩乐透
其实钱都是白白浪费烧掉的。
他们需要高薪聘请来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商业和经济、计算机、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等等,他们懂得用最新的科技方法做研究开发,例如用户体验设计UX、消费者心理、社会心理、客户画像、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传统行业里的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些潮流概念。
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本质上只是个工具人,像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一样受雇于大资本,对于人类社会是没有什么感情和正常想法,所以在科幻片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邪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掺杂了很多阴谋阳谋论,也是很现实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大公司能设计开发出电商、游戏、娱乐节目、短视频、自媒体等等非常吸引人的东西,让人落入俗套而欲罢不能,掉进陷阱而不自知,坐井观天而自觉有满足感,互联网就是能给人充分想象力并施展的舞台。
平台制定游戏规则,让每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必须遵守规则,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是在玩某种网络游戏,其实是游戏在玩他们,或者更精准地说,大公司在玩弄这些平庸的乌合之众,大公司就是游戏玩家的上帝,科学家和工程师是虚拟世界的国王和大法官。
你认为自己在玩手机,实际是手机在玩你
犹如上帝掷骰子,互联网公司能捧红一些非常平凡的人,让其他人看到希望,让怀抱梦想的人非常明白“我明天也可以像你一样大红大紫,在名利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于是无数的人涌入网络追寻梦想。
偶然 VS. 必然 - 反差激将法
互联网平台门槛低,使用很廉价,它必须吸纳足够多用户,才能赚钱,而怂恿普通人加入平台的秘密,就是不停地造星,从草根中选一些人出来,捧红他们,制造屌丝逆袭的神话故事,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
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利用人们的羡慕、嫉妒、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故意找一些谁都看不上的小人物,把他们包装为明星,告诉无数的普通人,你也可以像他一样成功,让刷完短视频的人情不自禁地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能当网红,LZ也可以”。
网络平台不会把白人放到网红首选,例如硅谷那些年轻的程序员和互联网独角兽大佬们,白人或东亚人得靠职场打拼成为天下第一,需要真功夫。
而很多网红得靠爹,他爹就是互联网平台,没有爹抬举,就不可能脱颖而出。按照其个人素质和职业能力,若像其他普通人一样在社会上挣钱活着,他们甚至连基本的温饱都很难解决,更遑论成为名利场宠儿。
对于国际平台,那就得在全世界范围找弱势者,黑非洲当之无愧是首选,所以选黑人做世界网红,是科学合理的,对于平台而言,这是必然性。
即抽签选的一个傀儡,运气成分大于个人努力和才华,所以成为网红,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偶然性。
既然是偶然,那么就不具备可复制性,因为和抽彩票中奖一样,运气的概率很低,大概只能烧香拜佛去求,而不是光靠努力就能争取的,这与开赌场卖彩票有区别吗?全民当网红,就几乎类似于全民炒股和赌博。
人们趋之若鹜地争相上网,模仿网红,并求着当网红,平台火爆的目标实现了。
这就是流量来源,看似免费的模式,却能让互联网平台成为最大利益获得者。
短视频造梦成真了,这就是平台给普通人制造的魔幻现实世界。
流量本质如水
曾经淘宝新农业发展部门,主要业务是做生态和有机农产品原产地,我负责招商运营和写平台规则,把“说实话、讲诚信”当作首要入驻条件和原则。这样既能保证老板们想要的成交业绩,又能从中筛选和扶持一批优质的良心商家,取得一个既要又要的中间平衡。
这算是非常老实巴交的部门了,给商家培训时,我依然能列举超过30种常用的营销套路,实际阿里巴巴全集团的各种花样的营销套路可能超过100种,一般人怎可能跳出这精心设计的商业圈套?
我想力图改变电商大环境浮夸和虚假的氛围,“讲正气、树新风”。
若这些业务部门是一辆驶向远方的大车,我上车的时候,已经有人霸占了方向盘,车上有海量的人在为背道而驰的风景而欢呼,它开不进“说实话、讲诚信”的站点,我看方向开错了,赶紧下车逃跑。
当所有人都拥抱互联网的时候,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去拥抱实体行业,从原产地开始优化整个实体产业链,但平台只想短平快赚到钱,我和他们的目标不一致。
由于在多家互联网大厂和业界头部平台的经历,我身边的朋友圈也有很多在大厂,有机会认识不少网红和明星真人,还亲自参与过很多造网红的过程。
混过名利场的人,看到后台真实数据和幕后真相,也就对网红和明星祛魅了,他们不再有魔幻的吸引力,怎么可能忽悠得了我?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玩短视频,它不值得我投入太多时间。我给所有人建议的做法是,花更多时间在线下的功夫上,如果产品和服务做不好,就不要上网吆喝了,否则被流量反噬。
流量的本质就类似于水,成为网红明星的前提就是构筑坚固的护城河和堤坝,泼天富贵(流量洪峰)涌过来的时候,能承接得住,否则就被洪水冲垮,造成天灾人祸。而护城河和堤坝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背后是人的真本事,核心是三观,还包括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思想精神品质。
人生常态,需要毛毛细雨,每年均衡地慢慢下,细水长流就好。不能干旱,也不能洪涝灾害,两种极端都不易生存。
科技成瘾 - 数字排毒(Digital Detox)
大毒枭是不会吸毒的,除非有独门绝技和解药,吸完后能再排毒,否则做不了持久的大毒枭,很快就挂掉。毒枭要控制当炮灰的小弟,小弟是可以吸的。
这也犹如有机农业圈流传的段子,打了农药化肥的菜自己不吃,卖给城里人吃,自己吃一块单独种的有机肥的菜。
奈飞Netflix的科幻系列剧《黑镜》第五季第二集《碎片(Smithereens)》中,社交巨头“碎片”的创始人 Billy Bauer 在荒原山顶的玻璃房中闭关冥想,切断所有网络连接,进行为期十天的“科技排毒修行”(Digital Detox)。这一设定直接影射现实中硅谷高管(如推特CEO杰克·多西)定期断食、禅修的生活方式。
“科技成瘾”的现实性,揭示社交产品如何通过心理机制操控用户,而平台设计者却置身事外。大佬可以屏蔽任何网络信号干扰,平台是给其他普通人用的,我们必须接受各种媒体内容对人的情绪干扰和操控。
如今数字排毒成了欧美上层社会精英的流行生活方式,但他们创造的互联网平台和产品让大多数人都科技成瘾。
所以,我会利用网络和科技产品,但绝不会沉迷其中。
祝大家,认真世界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并好好善用网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