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远离教会?

我相信有造物主,世界是由神创造的,尽管教会有诸多问题。我们应该把教会和神分开看待,根据圣经记载,神曾经亲手、或通过外敌多次摧毁耶路撒冷的圣殿。 也许我们无法追求到真理,但我们可以探索到底哪个更接近历史事实,即使真相很残酷,也要面对,而不是听虚构的神话故事和憧憬美好。 教会是一个探索的渠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东正教、天主教有同一个起源地故事,圣经有那么多版本,教派和教会更多。因此终生学习,并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不停探索神的历史存在依据,我们假设神是存在的,最终要么证伪,要么证明成立。 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我们将可以学会如何权衡取舍,尽可能行善事,在复杂的社会和人生中做出合理的更优解。 不去教会 我经历过几个教会,包括海外华人教会、外来和当地的教会,其实我在华人教会总计也就待了几个月,但我遇到各种奇葩,遇到一些假信徒,感觉很糟糕,我就决定不再去了,省得浪费时间和钱。 我厌恶某些教会里的人和事,可能换到其他的教会,情况依然如此,我认为教会不一定代表神,某些信徒仅仅是以神之名,行假公济私之实。 此前我写过关于中国和乌克兰的教会经历,下面以欧洲LC华人教会的真实经历为例,解释我的观点。 搬家 因为工作等原因,我搬家到另外一个城市,不便再去LC教会,他们依然邀请我参加线上聚会,我找了借口,连线上活动也不想再参加了。 省钱 教会属于公益慈善组织,作为信徒标准的要求,必须经常“奉献”。 由于过去几年的瘟疫和战争的折腾,我接近破产状态,但人的天性就是喜欢花钱,以前生活滋润大手大脚习惯了,即使没有很多钱,我还总是忍不住地掏。 尤其当教会举办聚餐活动时,人们口头上说“没关系,来吃饭,参加活动,免费的”。 其实我不相信“天下有免费的东西”,一切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偶尔1次不掏钱可以,但是若经常如此,别人会以同情可怜的眼光看着。 我绝对不想受人歧视,于是只要去就一定会捐赠,数额必须够我在教会的开销,不要低于十一稅的基准线。 某次公开分享,在台上我对着所有人说,我想在这里好好发展,攒够100万欧元,建一个教会学校,但眼下,我都不敢去教会,这就是困境的无奈。 在教会不捐款,是很难受的。现在我不去,没有给教会造成开,也省钱了,稍稍心安理得一点。 失望 我和不同教会的青年小组的多个成员聊过,一个小姐姐加入教会8年,依然太理想化了,犹如象牙塔的青年学子,不够了解社会。她说加入教会之前的期待很高,结果很失望,因为教会的人并不比外面的人更优秀,我采访过的很多人都有同感。 他们在海外生活很久,遇到不少华人基督徒,见过更多负面案例,他们已经加入教会超过10年,甚至还有人出生于基督徒家庭,但是他们的生活和事业似乎毫无起色,让人看了不免失望,这样时常会将慕道友给劝退了。 教会是个小社会 这完全在我的预期之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教会是人组成的小社会,它的本质是个社交圈,按照圣经的理论,除了造物主,其他一切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我们凡人天然地有缺陷,这没什么奇怪的。 教会一直存在各种问题,神降临时,只是做了个大扫除,清理一些乌烟瘴气,然后社会又开始变得乱糟糟,周而复始地轮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糟糕的人和事。 由于很多现代人生存模式,长期寄生于网络虚拟世界,很多人都想逃避现实,但我确实还想更多融入现实社会,我到教会目的之一是为了线下社交,我不想和烂人待在一起,我想不断提升自我。尽管教会让人失望,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更好,但也偶尔忍不住去一下,毕竟教会被神授予权柄。 平行宇宙 虽然同在一个教会,我们坐在一起,但我和教会的人好像生活在平行宇宙中。我和他们实际不属于一个圈子,大家关注的问题不一样。 教会社交圈和外面社会没差别,经常听到的话题是: 周末是去听音乐会,还是去美术馆或划船? 度假去土耳其?还是西班牙? 晚上煎8分熟牛排?还是三文鱼刺身? 人们都是在享受生活。。。 在聚会时,有人为孩子感冒、旅游订票、学期考试等事项请人代为祷告,我有种错觉,认为他们太脆弱了,这么小的事也需要祷告吗? 我的祷告事项都比较沉重,都是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 我尚在异国处于求生存阶段,当然不能和其他人那样享受生活。此外,中国和乌克兰的很多朋友的境况比我更糟糕,他们面临战争、重度疾病、死亡、失业、经济危机等,所以我相对他们的情况好很多了。我也经常在想办法并积极周旋,为了帮助他们度过危机或减少损失,脱离糟糕陷阱。 代人祷告当然是最容易做的事,其他的别人也帮不了,或者不愿意帮,几句祝福的话很简单且廉价,改变需要背后付出的巨大艰辛努力和困难,不是教友们能够体察的,他们根本触碰不到那些极其惨烈的事。 所以,在聚会和祷告上,我和教会大多数人就不是一个圈子的,自然玩不到一起。 这时,我常想起一句佛教经典“勇猛精进”!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动力。 苍白的祈祷 在教会的线上线下活动中,大家都只围绕圣经谈话,除此之外什么也不能谈,所有的话题都要植入到圣经的框架中,对此我是表示赞同的。 祈祷也是一项重要功课,但不少人在祈祷时,非常高频率用一些关键词如“真的”,可能他们缺乏训练,不知如何流畅地祈祷,另一种原因就是,他们说的话连自己都不相信或不确定,所以才会在简单的1分钟祈祷中用8个“真的”。 这样牵强附会的祈祷,理屈词穷,很明显缺陷和漏洞太大,对于普通的慕道友而言,没有说服力,不能感动人心,效果适得其反,还不如什么话都不要讲,只要跟着敬拜唱歌就好了。 所以,有段时间我受到他们糟糕的祈祷词的影响,以至于我很不喜欢祈祷。 圣诞老人的红帽子 在新年和圣诞节等活动中,我总是看到经典的红白帽子和服装,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经典的商业设计,这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专利,圣诞老人经典红白版,1931年可口可乐邀请Haddon Sundblom设计的。 在此之前的圣诞传统中没有这个红白元素,现在很多节日都是商业设计,包括情人节的钻石、玫瑰花、巧克力等等,所以我觉得教会的人带着红白帽子很滑稽。 如果不懂这些基本的历史,好意思自称“基督徒”? 我反对在宗教的文化和设计方面被过度商业化。 社交融入方式差异 第一次看见LC教会的一个聊天群的slogan是“心中有神,眼中有人”,顿时觉得这个教会有高人指点。 事实证明,缺什么就会说什么,如同医院slogan大多是“祝你健康”,实际去医院的人大多是不健康的。 我去过该教会几次后,就是感觉不少人的“冷漠、眼中无人、只有神”,以至于难以沟通。 可能是他们融入欧洲社会的普遍特征,人们会变得保守,我在LC教会参加活动了3个月,我不知道青年团契小组的各位背景信息,即使年轻人之间也相互并不了解,我估计再过10年,或许我们能熟悉一点点。 人都是有惰性或惯性,在一个地方习惯了,那么久长期定居,有利于组建家庭和个人发展。听到几位资历颇深的教会前辈在这里已经稳定居住超过20年,即使青年小组里也不乏已经在当地生活超过6年的年轻人。 而我的个人情况和他们完全不同,在中国的时候,平均每个地方居住停留时间不超过2年,在欧洲则是平均2个月就要换地方。这么频繁流动,缺乏稳定性,也不符合教会主体人群的行为特征,所以注定我是个边缘人,难以融入群体。 至于我为什么难以稳定,总是在流浪,这并非我的本意,“都是被迫的,或我缺乏耐性”,至于具体原因,不用口头重复解释了,看我的博客吧。 我比较透明开放,将重要经历、职业履历、甚至出生背景等全部写到博客公开。在和人见面之前,我会先放出我的网址,保证让一个新朋友15分钟内了解我的前世今生,这样为了提高社交效率。 显然,我遇到的大多数人包括教会的朋友们,他们没兴趣看网络文字,也不会通过写文字和外界交流,我们的交流方式的差异: 大多数人靠长期稳定的传统线下熟人社会关系,而我是通过虚拟网络维系人脉。 我的好朋友、事业伙伴、工作和生存机会,几乎全部都是通过网络上的陌生人介绍过来的。 至于为什么我没有在现实中建立这种合作关系,因为我“厌恶人的诸多毛病”,人扎堆在一起久了,就形成小社会的各种缺陷问题,所以还不如远程线上沟通协作好,不涉足人家实际生活中,也看不到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参加读经小组,刚开始我不知道该分到哪一组,在青年组觉得我太老,在老年组我又显得太嫩,我比较适合分到“中年组”,尴尬的是,他们没有中年组。 教会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社会组织,超越一般的家庭关系,基督新教的教会算是分布式的自治组织,这一点和互联网的分布式特征很类似,我比较欣赏这一点。 伪信徒 教会里的伪基督徒痕迹很明显,有2种可能: 他们聚会的教堂有真神 但是他们是比较偷懒的学生,根本没有好好学习,而是在假装信仰,混日子过了10多年,所以他们的成绩表现都很差; 他们聚会的教堂没有真神 即使他们算是比较勤奋的学生,由于得不到圣灵的保护,那么更有可能早已被邪恶撒旦入侵了身体和大脑,所以他们才身体和精神状况都很糟糕; ...

2023-5-14 · 1 分钟 · Atom.X

梦境:腿伤、聚会、花车游行

2023-03-11 周六 8:00 am 今天早上大约3-4点,突然听到电梯间或楼道有异常响动,大约1个多小时睡不着,看了会儿手机,然后又睡着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了起床时接近8点。梦境如下: 我参加了一个聚会,地点不明,聚会上的人身份不明,可能是L市的华人教会的大人和孩子。 其中一个是静海同学,记得特别清楚,他早早离开聚会地点,去参加另外一个活动,我送他到外面,和他说几句话,就看到几个花车开过来,我问那是什么活动,他说就要去参加这个花车游行,每周都去一个村里转。 他说的我没听清或没有记清楚,那个花车组织属于一种类似宗教派系,大概叫“Wukong 悟空”,花车我记得特别清楚,非常巨大漂亮,上面是各种中国古代神仙,佛菩萨像,可能是气球吹起来的,色彩艳丽,最后一辆车上有孙悟空,车上周围还有多名工作人员,有开车撸方向盘的,有挥舞旗帜,还有吹奏乐器的,他们都是中国大妈大叔的模样,穿得红红绿绿,像是过年庙会的样子,花车顶部镶嵌着中国国徽,嘹亮的唢呐一响,静海就跟着其中一辆车走了。 我独自回到聚会的屋子里,这天有一名分享者,是一个大姐,她可能早年在央视或什么事业单位工作,给新老朋友讲讲她的人生经历,她拿出很多的小模型或玩具,是她当年工作留下的作品,好像在讲一个科普。现场很多大人和小孩一起玩,闹哄哄,似乎没有人专心听讲,其乐融融。 我不知为何,拿起一把(类似吉列)刀片,把左腿肚子,上下方向划开了大概5-8条15厘米长的口子,刀口深度大约1厘米多,可以分开刀口看见里面白白的肉,奇怪的是当时没有血立即流出来,我还和旁边的人分享我的腿上刀口,说刀工巧妙,避开了血管。 我大概坐在一个床垫上,过了一会儿,床垫上就留下一滩浅浅红色的血水,更像一滩水,幸好我腿下有垫子,没有把床垫弄脏。由于腿被自己划开,也没有包扎,似乎我想扒开刀口看其中白白的肉。 不知谁朝我身上丢来一个白色毛线编织的小球,可能来自演讲者的游戏演示,我把球又抛给附近的小孩,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去了。 然后我要去另外一个位置和人说话或一起玩,行动不便,穿着拖鞋,瘸着腿走到另外一处,但是拖鞋破了,我只好穿着袜子在地上走,最后醒了! 背景: 我的左腿确实有多年的痼疾,小腿肚子瘙痒症,每到睡觉的时候就要挠,涂了保湿霜也没用。 可能是挠痒的时候,我做梦用刀子划开了小腿。

2023-3-11 · 1 分钟 · Atom.X

用AI辅助修复旧照片

为了修复老照片,哪一款AI模型最强大? Google、Microsoft、OpenAI等各大厂商的AI都是通用的大模型,虽然其本身并没有一个专门用于修复旧照片的功能,但它具备一些能力,可以结合其他工具和技术,来辅助完成修复旧照片的任务。 以Google Gemini 为例 Gemini 可以辅助的部分: 图像描述和分析: Gemini 可以对旧照片进行图像描述,识别照片中的问题,例如: “这张照片拍摄于 1950 年代,图像泛黄,有明显的划痕和污渍,人物面部细节模糊。” “照片曝光过度,细节丢失严重,需要调整对比度和亮度。” “照片背景模糊,主体人物清晰,但边缘有噪点。” 这些描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照片的问题,并制定修复策略。 文本提示生成: Gemini 可以根据照片的描述,生成更有效的文本提示词,用于图像修复工具(如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 例如: 照片描述: “一张黑白旧照片,人物面部模糊,有轻微划痕。” Gemini 生成提示词: “修复黑白照片,清晰人脸,去除轻微划痕,增强细节,高分辨率。” 更好的提示词可以提高图像修复工具的修复质量。 Stability.ai Github repo: Stability.ai 信息检索: Gemini 可以用来搜索和学习图像修复相关的技术和教程,例如: 搜索 “使用 Photoshop 修复旧照片教程” 搜索 “AI 图像修复工具测评” 搜索 “老照片修复算法” 创意灵感: Gemini 可以提供一些修复的创意灵感,例如: 如果照片缺失部分,Gemini 可以根据照片内容提供可能的场景补充建议。 如果照片颜色褪色,Gemini 可以提供颜色还原的参考方案。 需要配合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GIMP): 手动修复照片的工具,可以进行色彩校正、修复划痕、去除污渍等。 AI 图像修复工具 (GFPGAN, Real-ESRGAN, Remini):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修复照片,可以增强图像分辨率、锐化边缘、还原人脸细节等。 图像增强算法: 例如双三次插值、 Lanczos 插值等,可以提升图像分辨率。 颜色还原技术: 例如使用参考图像或自动色彩校正算法,还原照片的色彩。 总结: Gemini 并非一个“开箱即用”的老照片修复工具,但它可以作为你的助手,帮助你更好地分析照片、生成有效的提示词、学习修复技术、并提供创意灵感。 通过将 Gemini 与其他图像处理工具和技术结合使用,你可以更有效地修复旧照片,恢复它们昔日的风采。 ...

2023-2-25 · 1 分钟 · Atom.X

配置 gcloud 环境变量

本文件描述了几种配置python程序所需gcloud 环境变量的方法。 方案 2:在 Shell 启动文件中配置(推荐用于本地开发) 这种方法可以持久地为你的用户设置环境变量。每次打开新的终端时,这些变量都会被设置。 添加 export 命令: 在文件末尾,通常在其他 export 命令之后,添加你的环境变量配置: Bash (.bashrc 或 .bash_profile): export GOOGLE_CLOUD_PROJECT="your-project-id" export GOOGLE_CLOUD_REGION="your-region" # 例如:europe-west3 export GOOGLE_APPLICATION_CREDENTIALS="/path/to/your/credentials.json" 编辑文件后,重新启动终端或使用 source 命令使更改生效: source ~/.bashrc # 或 .bash_profile 或 .zshrc 若项目运行于python .venv虚拟环境中,没有全局配置gcloud环境变量的需求,那么配置在虚拟环境中,通常在 venv/bin/activate。 请编辑激活activate脚本,增加以上bash中相同的export脚本。 方案 3:使用 gcloud 的 application-default 登录(便于使用默认的 gcloud 配置) 如果你已经使用 gcloud auth application-default login 配置了 gcloud ,其中包含你的项目和凭据,则你的脚本可以自动获取这些凭据。这很方便,尤其当你已经大量使用 gcloud CLI 时,因为它避免了显式设置环境变量。 然而,它不如方案 2 明确,并且需要确保你的默认项目设置正确。 gcloud config set project your-project-id gcloud auth application-default login 然后,在你的 Python 代码中,使用 google.auth.default() 获取凭据: ...

2023-2-16 · 1 分钟 · Atom.X

远程工作、异地多活

人为什么要终身老死在一个地方? 绿卡? 接到几个老友来信,问“你的绿卡办理得怎么样了?”。 我不打算拿绿卡一直住在固定某个地方,天下没有免费的福利,高福利国家的一半收入要交各种税, 赚的钱不能完全自己支配,只要钱给到位,对于物质生活而言,到任何地方都一样。 同样的生存之道适用于任何地方,若感到某个地方的生存环境不适应,不认同官方政策或民风习俗的做法,那么就不乐意多缴税,也不想长久待下去。例如政府可能用税收养一堆躺吃福利的懒汉,给某些难民的优待权利都高于一般的普通人。 我现在还在学习,也有很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没搞清楚,没有时间考虑去赚很多钱,有生存的基本保障就够了。有大笔收入必须合法避税,这是富豪阶层主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漂泊着算临时居留,未来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网络,不依赖工作地点,无所谓在哪里,去善待自己的地方落户,找个更好的地方修养生息。 我还有很多理想有待实现,至于国籍是不重要的,如果找不到认同的地方,stateless无国籍生存也是一个选项。 然后我又想起下面这句关于如何看待政府的名言。 政府都是帮倒忙的 因为政府总是搞官僚主义瞎折腾,让我缴税支持你,至少你得善待我吧,实际它经常让我们陷入很多麻烦。 The nine most terrifying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I’m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m here to help.’ — Ronald Reagan, 40th president of US (1911 - 2004) 英语中最糟糕的九个词是“我是政府,我来帮忙的。” — 罗纳德里根,美国第 40 任总统 (1911 - 2004) 我比较严谨,不想转发别人篡改的内容,找到了这句话的源头,还真找到原话来自里根基金会。 更好的身份解决方案,称为“异地多活”。 异地多活 借用云计算术语,来说明或比喻一种更灵活的生存状态: 高可用,異地多活:工作和收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定,可以自由在多地活动 术语释义:高可用 Highly available,異地多活 Multi-Site High Availability. 一个地方因风险失守,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个安全地区,就像服务器掉线可以立即切换,保障web app 99.99%的高可用。 推荐两个“异地多活”方案。 游牧资本家 我很认同他们的 slogan口号 ...

2023-2-11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