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在AI时代的必要性与前景分析

以下从市场需求、技术趋势、安全挑战及行业应对四个维度综合分析C++的前景,特别聚焦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最新动态: 🔧 一、C++的当前市场地位与核心需求 高薪刚需领域 薪资竞争力:2025年C++岗位年薪中位数达24-60万,北京67%岗位月薪20-50K,显著高于多数语言。 行业集中度:通信(华为5G协议栈)、半导体(中芯国际芯片设计)、金融科技(中信证券高频交易系统)三大领域贡献超60%的高端岗位,依赖C++的硬件级控制与低延迟性能。 不可替代的技术场景 游戏开发:UE5引擎渲染管线优化、分布式服务器架构(40-80K薪资)仍以C++为核心。 嵌入式系统:车载娱乐系统、工业PLC控制需直接操作硬件,C++占比超80%。 AI基础设施:TensorFlow/PyTorch底层、CUDA加速库依赖C++实现极致性能优化。 🔒 二、网络安全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新挑战 美国政府强制去C/C++政策 安全风险定性:CISA与FBI联合报告指出,C/C++的内存安全问题(如缓冲区溢出、释放后使用)对关键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金融)构成“异常风险”,威胁国家安全。 政策时间表:2026年1月1日前,所有支持关键基础设施的软件必须制定“内存安全迁移路线图”,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内存安全漏洞的行业影响 历史教训:70%的严重漏洞源于内存安全问题,如SQL注入、默认密码滥用等,在C/C++代码中高发。 开源生态压力:要求维护软件物料清单(SBOM)、缓存依赖项,并对开源贡献实施安全审计。 ⚙️ 三、C++的技术演进与安全升级路径 语言自身进化 现代C++标准:C++20/23引入模块、协程、概念,提升开发效率;智能指针(std::unique_ptr)部分缓解内存泄漏。 Safe C++ Extension提案:借鉴Rust所有权模型,设计编译时借用检查器,目标实现“零成本内存安全”(如Circle编译器实验)。 增量替代与混合方案 Rust协同:Linux内核自6.8版起支持Rust驱动,但C++核心模块因重构成本暂保留。 硬件辅助安全:Intel CET(控制流强制技术)、ARM MTE(内存标记扩展)在芯片层补强C++缺陷。 工具链强化 静态分析工具:Clang-Tidy、Coverity可检测80%内存错误;Visual Studio 2022 LTSC版本支持至2032年,提供长期安全更新。 下表总结了C++在各领域的现状及安全升级路径: 应用领域 现状 安全升级路径 挑战 关键基础设施 C++主导,但面临政策压力 Rust混合开发/硬件安全扩展 遗留系统重构成本高 游戏/嵌入式 不可替代,性能刚需 现代C++标准+静态分析工具 安全特性引入性能损耗 AI/高性能计算 底层优化依赖C++ Safe C++扩展提案 新标准落地周期长 🔭 四、未来十年前景与开发者建议 生命周期预测 短期(2026-2030):传统领域(游戏、嵌入式)需求稳定,但关键基础设施份额将被Rust/Go侵蚀。 长期(2030+):C++仍主导性能敏感场景,预计20-30年内维持“系统层基石”地位,但应用层占比下降。 开发者应对策略 转型学习: 深耕现代C++特性(模块、协程)并掌握Rust,适应混合开发现实。 补充硬件安全知识(如ARM MTE)。 领域选择: 优先进入:游戏引擎、AI芯片优化、工业控制(政策影响小)。 谨慎评估:政府/金融基础设施新项目(政策合规风险高)。 💎 结论 C++不会消失,但必须进化:在性能至上的领域(游戏、嵌入式、AI底层)仍是“硬核首选”;在网络安全敏感场景(关键基础设施)则需通过安全扩展或混合编程满足合规。开发者应拥抱现代C++与Rust双技能栈,以应对2026年后行业剧变。

2025-6-5 · 1 分钟 · Atom.X

为什么我不刷短视频?

因为实在没时间了,参考前文如何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 只有穷人才刷短视频 前几天,某大佬约我叙旧,多年没见,互相问下近况,我说到在欧洲背包客旅居的见闻,例如:欧洲的小女孩流行织毛线打发时间,人们喜欢看书,总是随身携带厚重的纸质书,几乎看不到欧洲本地人埋头玩手机的,只有外来的中东人和难民才整天刷短视频 tiktok,当然也有少数退化的成年白人和孩子,与中东人打成一片,把生活过成流浪汉的模样。 大多欧洲本土白人家庭的孩子出生优越,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家里总是堆着很多纸质书籍,培养浓厚的阅读习惯,而且空余时间踢足球、登山、划船、音乐、舞蹈、旅行等户外活动,几乎没有时间刷手机。这些活动不单耗费时间,而且特别烧钱。当然刷手机,只是耗费时间,花的钱极少,是最容易和低成本的娱乐方式。 纸质书类似钢琴这种厚重的乐器,搬运颇不方便,一定需要动用车或雇人搬,还需要好的房子,才能将实体物品保存完好,只有富人家庭才会买房子和车,穷人家庭买不起厚重的东西和房子,手机视频和网络游戏是比较廉价的,因此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玩手机。 大佬点头表示赞同,末了总结一句话“富人都看厚重的书和用贵重的东西,只有穷人才刷短视频,用轻便的东西”,临走时送了我厚厚的一大摞书,这是他开创的系列非遗知名品牌,并亲自编写的行业内刊和出版物,过去几年作为数字游民,为了移动方便,我几乎都在手机或电脑上看书,忌于刚才的对话,我只好领了长辈的心意,在高温40多度的天气里,坚持把这几公斤的书背回去。 在路上我仔细琢磨这些对话,再看周围等车的人都在埋头刷手机,我就忍不住想深度挖掘一下这个话题背后的社会问题。 关于互联网、自媒体、网红、短视频、直播带货。 我向来以大嘴和说实话著称,为了说明一些关键问题,先看几个网红案例。 屌丝逆袭的神话 民间有高手,有不少的手艺绝活,但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屌丝逆袭,虚构神话更多,总结为,这类网红都有共通的毛病:满嘴跑火车、喜欢撒谎、夸张数据。 真实幕后,更需要网络平台爸爸的鼎力(炒作)支持,而并非该屌丝真有什么多好的功夫和特长。 试问,一个没任何专业文学素养和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为何靠写公众号文章,就能年入百万甚至千万?为什么发财的是他?他何德何能? 粥左罗 自媒体江湖上常常流传,粥左罗的屌丝逆袭故事: 2024年某个播客节目采访中,粥左罗说他公司年营收千万,团队有10多个全职,还有30多个兼职,为了彰显在自媒体行业的优越地位,吹嘘其公司待遇是行业标杆,那么人力成本再怎么低也需要数百万每年,扣除税费,剩下的才是他的个人收入,实际充其量百来万。 但是他首先就忽悠了大家,在所有的文案中公开将自己包装成屌丝逆袭,宣称靠写文章年入千万,看了他的宣传,误以为他个人年入千万,将整个公司的营收全部塞入个人腰包,这不就是耍小聪明、玩文字游戏、闪烁其词、虚构数据、模糊事实、断章取义么? 一个很容易戳穿的谎言,但很多人就真迷信进去了,纷纷掏钱买他课程,他的课程鸡汤文虽口感类似清汤寡水,但内容实在没什么营养成分。 有一个鉴别网络文章流量真伪的办法,观察自媒体大号的几个数据,如果文章阅读量或点赞量过万,但是评论却寥寥无几,很可能刷流量了,如果真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必然会留下很多评论,靠灰产刷的评论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也就是毫无文采,或者是重复的内容,因为动用真实人力写评论是高成本的,用软件或人力刷阅读量和点赞则相对廉价和简单。 而且你可以看到一个吊诡的现象,也就是到自媒体名师那里学到的手法,只能用来依次复制去做同样的事情,也就是招徒学习怎么做自媒体账号,而不能用于具体的某个行业中,例如用来卖农产品。 若粥左罗卖农产品,并亲自写农产品的公众号,测试一下他的功夫如何,他大概率做不出来业绩。 在我熟悉的农业圈子里,有一种骗局叫“卖种苗”,大多来自苏北,也就是铁链女事件的同一个区域,就是那个地方的种苗是不会成活或遗传后代的,如果你加盟也卖种苗是可以赚钱的,但是别指望靠这些种苗长出什么瓜果蔬菜,那就亏惨了那些想真正干农业的人。 这些骗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刷流量 粥老板喜欢公开极高的收入,和极差的家庭背景,以此形成鲜明对比,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和流量。 对于网络名人,那么应该公开税务证明,若不能公开,有两种可能: 收入没有他吹嘘的那么高; 他收入确实很高,但是逃税。 按照互联网平台的尿性,他们喜欢把数据公开夸张十倍甚至百倍,这是行业公开的秘密,它以为用户不知道。 此外,为了塑造典型和标杆,平台也会配合网红搞热点,类似电商刷单的操作,平台给流量,甚至通过灰产大规模地刷单,自掏腰包刷个流水,实现很高的曝光量和点击率。相当于把钱从左口袋拿出来,放到右口袋,自己给自己打广告,然后宣称高流量和高收入。 可能目前很多自媒体的收入还没有上税,缺乏法规监管,所以他们可以随便吹,等到哪天法规上来,他们就该哭了。 犹如当年淘宝刷单,本来年营收不过百万的店,日子过得也还行,但老板太贪心了,非得刷到千万,结果突然一天税务部门来查账了,按照千万来征税吧,那就彻底要破产倒闭。 但普通的人就是相信神话,因为神话,才有更多的人跟风过来加盟。 董宇辉 大多数网红都是偶然现象,非必然,董宇辉也不例外,关于董的案例,参考其他人写的文章,理解一下为何聂圣哲骂小董? 新东方里比小董更有才华和颜值的老师多得是,何德何能轮到他当网红?还不如说,这是老俞给了小董一个冒头的机会。 所以当视频平台推董宇辉,他还在那里洋洋自得讲“横渠四句”,那么这就不单单是短视频平台有问题,而是小董本人有问题,他要么蠢要么坏,作为青年模范,很多人效仿他,但他已经把粉丝带偏了道。 聂的粉丝数量也不少,代表的是传统行业和保守派,其财富和江湖地位不比互联网新晋网红差,这是他能挑战网红的底气。聂公开骂董,确实因为抖音为代表的新晋网红生态已经触犯了传统保守派的边界。 但粥左罗和小董都是国内网红,再列举更极端的案例,国际网红 - 2个黑人。 甲亢哥 Watkins 甲亢哥以直播时情绪极度激动、表情夸张、肢体动作疯狂著称,例如瞪大眼睛、语速飞快、手舞足蹈等。这种表现被网友联想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典型症状——如易怒、手抖、心率快、眼球突出等。 这不是生理学的甲亢病,而是精神甲亢,这货也是因从小打游戏不学无术,然后通过视频平台成为网红,曾经多次有性骚扰和对其他人的污蔑攻击行为,劣迹斑斑。 活脱脱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面瘫哥 Khaby Lame 来看个新闻:全球顶级网红“面瘫哥”因逾期居留被ICE逮捕,后自愿离境 如果看过面瘫哥的视频,你可能会气死,这个傻缺居然被tiktok捧成网红,这得投胎多少次才轮到他精准找到降落点? 非洲难民后代到到欧洲寻求庇护,成为tiktok全球当红炸子鸡的逆袭故事相当感人: • 2000年出生于塞内加尔,1岁随家人到意大利,因阅读障碍辍学,曾是工厂工人。新冠疫情期间被解雇,失业后开始尝试在TikTok创作短视频。 • 找到风格:发现网上“侮辱智商”的生活小技巧视频,通过无声演绎“正确操作示范”,面对各种问题,每次的面瘫表情都一样,很夸张地瞪大眼睛,搭配耸肩、无奈无语表情和摊手动作,主打讽刺风格; • 爆火特点:全部视频都一个调子,肢体动作和表情极简,无语言障碍,面瘫无语表情包全球通用; •数据表现:不到2年粉丝从0涨至1.5亿,成为TikTok全球订阅量第一创作者,点赞量超25亿次; •商业价值:据说顶级品牌(如UGO、boss、NBA)合作,单条广告收入75万美元,2021年赚1000万美元,实际赚多少无人知晓,唯有tiktok平台运营知道; 就凭这样,过亿粉丝和上千万美金收入?就问你服不服吧。 互联网的套路 你若寒窗苦读18载,毕业后996上班,终于成为某个行业的专业人士,却依然拼劲全力累死累活做牛马,过着普通人的日子,看着有人靠“耸肩、摊手、瞪大眼睛”的面瘫表情,就年入过亿,你作何感想? 若心态失衡,有些人会变成神经病,觉得人生无趣,不如一头撞死算了。要么你也经不住诱惑,赶紧操起手机支架,有模学样地加入网络大军,于是,我们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冲进短视频和直播的浪潮。 成名的机制 互联网资本一夜狂欢,生下新物种叫网红,被资本加冕为皇子 - 新晋名人,但并非所有的网红都有贵族品质和气概,有些皇子天生残疾,赤身裸体,却不知羞耻,自以为穿着新装,在网络平台上,尽情地拙劣表演,但因为他是皇子,公众得给吃瓜围观的面子。 不少草根网红有真本事,令人敬仰钦佩,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并区别开来,与那些滥竽充数的网红不可同日而语。 ...

2025-5-3 · 1 分钟 · Atom.X

如何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

最短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介绍自己。 以文会友,通过文字来识别和筛选朋友,我一直都这么认为的,大多短视频较肤浅,我很少看,偶尔在YT上刷一下。 反对滥用社交媒体 中国这些社交媒体都挺厉害的,已经可以称霸全球了,字节跳动从0变成今天的中国或世界第一,我们看着它短期内急速膨胀,我有不少BAT系的前同事和圈内朋友加入字节,早早实现财富自由,同时忍受福报带来的种种后遗症,而我早早选择了避开这条赛道,人生最终都会归零,赚再多的钱也带不走。 我从未安装过抖音,仅仅有1次,某老板一定要让我看他们的抖音,因为我们给他开发一个项目,付了钱,作为工作职责,我就看一眼,提出一些意见,用完即删。 微信生态圈的内容质量大部分都很糟糕,我也很少在微信看文章,挺厌恶那些滥发的自媒体内容。我的沟通方式和做项目的效率要求高,聊天软件很不适合我的工作方式,基本上除了和少数几个老年人用微信偶尔联系,过去5年,我都没怎么用过微信。 我厌恶社交媒体平台,每一个通过微信联系的朋友,我都会问:“除了聊天软件,你会不会用其他的正经工具?”,加上别的工具后,社交媒体联系人就删掉了,通常也不在手机上和人群聊。但是朋友圈1000个人里,可能仅仅1个人会用别的专业工具平台,没办法,我无能为力把周围的人都拉出网络陷阱,只能选择让自己从网络社交中消失。 大多数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样极端?之前写的文字解释得很清楚,参考我的另一篇网文:如何应对流氓的网络世界? 反对滥用社交媒体的声音的绝对数量是很多的,但相对总人口的比例是很少的,能站出来说话的是极少数,声音非常微弱。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真实情况和发生了什么。 大家很少在公开的报道中看到,因为媒体平台是他们造的,泡沫也是他们吹起来的,反对的声音早被屏蔽了,在现实中,这些人都是要被精神消灭和社会性死亡,所以,我们很少听到反对滥用网络媒体的声音。 文字vs短视频,哪个更高级? 最近有陌生人找我,想了解去欧洲的机会,我让他们发送个人简介的网页链接,例如领英、个人博客、公司网站等。 有一个伙计笑了笑,说00后不咋用博客,意思是这种落后过时的东西居然还能用? 还有一个海龟也是这么认为的,她只有微信朋友圈的摆拍照,分享她参加各种高大上活动的美食和美景,虚荣心太彰显了。 他们是小红书上的典型上海名媛,例如炫耀“联合国实习”,微商与奥巴马合影、登陆纳斯达克和时代广场大屏幕,这些都是一样的套路。 如果是贩夫走卒这样,我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尤其是喝过洋墨水的海龟,居然也有认知障碍。 我告诉他们,准备好了个人文字版介绍再聊,少浪费无效的社交时间。很多人分不清低级和高级,以为几张旅游照片和小视频比文字更高级,事实颠倒了。 无法理解90后的新生代,他们到底受的是什么教育,连介绍自己的短文都不会写了。 这时我意识到,选择用什么平台和方式介绍自己,其实与学历和财富没关系,而是与认知障碍和社会阶层相关。 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那都是学的某一门技术,但思维意识停留在原始社会阶段,只有动物本能的吃和交配;假名媛们的审美也与文明社会有偏差,把低级当作高级炫耀,甘愿自己的身体受男性支配的社会地位,底层价值观出了问题,这是我最近通过自媒体观察到的现象。 刷手机的时长与学历和职业水平呈反比关系 为什么我不刷短视频、不聊微信?因为没时间!有很多正经事要做。 我观察周围的人,欧洲本地人不喜欢刷短视频tiktok、instagram等各种社交软件,很少有人埋头玩手机。尽管这里互联网开放,人们可以使用任何一种社交软件。 在公众场合,如公园、咖啡馆、车站或公交车上,很多人看报纸和图书,特别笨重的那种纸质书,尤其在一辆复古的公交车上,人们看纸质书的感觉特别好,尽管这反应欧洲IT业相对落后了。 甚至公交上有不少女生随身带着针织包,等车时编织毛线几分钟,以此打发时间。2025年了,居然还有人织毛线,你能想象吗?可能很多人觉得那是上个世纪40年前,奶奶和姑姑辈才会做的事,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高明的生活方式,比刷手机更好。 部分东亚留学生刚到欧洲的时候也喜欢刷手机,因为东亚的互联网行业发达,随着学历升高到硕士以上,以及在本地工作,并融入社区生活圈,他们就慢慢变得和本地人一样,也不再频繁刷手机了。 普遍规律就是,刷手机的时长与学历和职业水平呈反比关系,受过高等教育和有高级职业的人很珍惜时间,因此精英阶层很少刷手机。 在欧洲喜欢刷手机的都是外来人,尤其是中东难民,阿拉伯语系为主。他们无事可干,要么拖家带口整日逛街,要么就各种体式刷手机,躺床上刷、躺地上刷、躺椅子上刷,无论大人或小孩,整天刷tiktok短视频。 尤其在公交车等狭小空间里,他们还特别喜欢开手机的外放音箱,大多数情况下是伊斯兰教特有的鬼哭狼嚎配乐,伊斯兰教里也有让人精神愉悦的优美的祈祷词和赞美诗,但难民偏爱快节奏的短视频,全部都是非常干扰人的狂躁和欲望,每次只要遇到这些人上车,我都自动避开。 最糟糕的情况是在中国,在工作之外的碎片时间,尤其是公共场合和家里,大多数人都在埋头刷手机,从中老人、青年人、小孩,所有人都在玩游戏和看抖音短视频,这是一种有毒的精神鸦片,让人很容易上瘾。 全世界的情况一样,没事干的人才会经常刷手机,社会底层需要某种精神麻醉剂,活在虚幻世界中,这算是精神难民。 写字与职业发展 我的重要学习和工作方法,就是写文字做总结,我能保持长期关系的好朋友和重要的合作伙伴,都是通过大量文档交流的,我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特点都是理性、独立思考、较好的工作技能、经济能力。 建议每个人都能写文章发布到网页上,这样更容易介绍自己的经历背景,方便互相了解,就像是企业网站和媒体一样重要,个人也需要,这是最好地提高沟通的效率和质量的方式。 我曾经多次在社交群里提这个建议,如果他们不会技术方面,我可以免费提供支持,可是很少有人采纳这个建议,群里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做,好像是自言自语,那么就应该退群,因为这群人的能力与我不匹配,此后我也很少加社交群了。 若没有习惯用文字表达,写不出简历和自我介绍,就不太可能找到陌生人在一起的工作机会,这意味着必需重度依赖原来的熟人社会关系,走不出家门,去不了太远的地方,个性必然会走向封闭和保守,个人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拓宽眼界和人生经验阅历,也必然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独立。 这样状态的人,基本上都会欠缺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如果能加入一个正统熟人社会,很幸运,组织将保护他们健康成长;往往是不会用文字总结的人,思维逻辑能力也较差,由于缺乏分辨能力,更容易加入邪门混乱的社会组织,这人会掉入陷阱,前途基本就被毁掉了。

2025-5-1 · 1 分钟 · Atom.X

欧洲老船长

欧洲老船长 2022年4月中旬,我搭乘一艘货船旅行,结识了很聊得来的老船长,我住在河边的小城,他若经过我所在的小城,也经常会给我发信息。 然后每年的4月中旬,我都会搭乘他的船旅行几天,旁观船员们从早到晚的工作、生活。由于船在内陆江河的运行速度较慢,也没什么风浪,大多时候感觉是非常闲散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一路上慢悠悠地有许多话题可以聊的。 老船长来自荷兰,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他在海上和欧洲大陆内河已经漂流了50多年,阅人无数,什么风浪和奇葩的事都遇到过的。 但我认为他其实非常保守,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范围也仅仅在欧洲大陆转悠,甚至他除了节假日偶尔回趟家,他就终生守在船上。所以他也有认知的盲区,但相比其他落后国家的人而言,他已经算是见多识广了。 谈起大家未来的旅行计划,他说不要去伊朗、俄国、北朝鲜、乌克兰、叙利亚等中东的这些封闭或战乱国家。我从事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刚学了俄语,准备将来去西伯利亚开一个牧场,这就叫我不要去俄国?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船长每天都做饭前祈祷,带着水手和我至少读一个章节圣经,他每天很多次提到圣经中的话,由此可见,他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 2025-04-15 我问他关于对未来世界前景的预测,船长引用圣经2 Peters 3:10-12所言:“末日审判,世界将被烈火吞没,人类得到新生”。 彼得后书 3:10-12提到,“主的日子”将像贼一样突然到来。在那一天,天地将被烈火焚毁,地上的一切都将显露出来。这段经文提醒信徒要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期待并加速神的日子到来,因为那时天地将被火焚毁,新的天和地将出现,正义将永存。 从经文中可以看出,唯有末日审判,才能让地球人重生,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相当于电脑死机了,重新启动刷新一下,或许还能再登录并正常使用。 他对现在的浑浊恶俗的世界深恶痛绝,对政府和周围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虽然贵为基督徒,但他经常在不经意间口吐脏话,这时候他像是江湖道上混过的人物,可见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不过基督徒更温和谦卑,而对比之下,简体中文圈里做运输行业的那些盲流子,是真正的无恶不作的江湖匪帮。 最近几日是耶稣受难日,然后是3天复活节,很多人都公布出游的信息,欧洲很多国家的大部分节日都与耶稣有关,但似乎人们仅仅享受节日休假和商品促销,并不真正理解纪念日背后的历史和意义,很遗憾欧洲人是堕落和败坏的,正拿着一副好牌打成烂牌,与当初神选的以色列人一样,他们已经偏离了正道。 宗教改革 我以为船长属于保守的天主教,但他不是,他跟着妻子去一个新教的教会,但他也不喜欢那个教派,所以他可能也是很长时间,苦于找不到可跟随的宗派,由于基督教 - 新教的宗派实在太多,目前他比较推荐Protestatio,拉丁语意为“抗议”或“声明”,是新教(Protestantism)名称的词源。 第二次给我推荐这份教义解释的文本 Heidelberg Catechism PDF 这属于Independent Evangelical Reformed Church 独立的福音派改革宗教会,属于改革宗(Reformed) 例如海德堡改革宗,船长给我推荐了这个宗派的两个牧师,我尝试联系过几次,但仅仅一次成功,据说其牧师的日子很难捱,除了工作压力大,还面临宗派内外的挤压。 无论对神学专业的学者,还是普通人而言,宗派选择确实很难,犹如物质欲望太强的人,走进大超市,琳琅满目,眼花缭乱,不知道选什么好。对灵性和精神世界有追求的人,也有更多选择信仰的困扰。到底哪个宗派的论述算是真理?应该跟随哪一个分支? 经过人生数十年的磕磕碰碰,长时间的摸索和学习,追踪溯源,他最终认定了马丁路德开始的宗教改革是个关键节点,也就是Protestantism 新教,其后衍生的很多宗派,包括路德宗(Lutheranism),他也不承认其合理性,因为我们不能崇拜人,即使伟大的宗教领袖。 选择改革宗是合理的,欧洲的近代史中,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是分水岭,在此之前,欧洲被称为黑暗且漫长的中世纪,之后的欧洲好像突然焕然一新,在教科文经济等各项人类综合发展水平上,欧洲坐上了火箭突飞猛进,今天依然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不得不提到宗教改革的历史。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包括所有信仰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的宗教传统。基督教主要分为三个大分支: 天主教(Catholicism) 东正教(Eastern Orthodoxy) 新教(Protestantism) 新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 因此,新教是基督教大家庭的一部分,而不是等同于整个基督教。 基督 - 新教 马丁路德在16世纪发起的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催生了新教(Protestantism),并衍生出许多宗派。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新教宗派: 路德宗(Lutheranism):以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为基础,强调“因信称义”和《圣经》的权威。 改革宗(Calvinism):由约翰·加尔文发展,注重预定论和神的主权。 圣公会(Anglicanism):源自英格兰宗教改革,结合了天主教和新教的某些特点。 浸信会(Baptist):强调信徒的洗礼和教会的自治。 卫理公会(Methodism):由约翰·卫斯理创立,注重个人的灵性成长和社会正义。 五旬宗(Pentecostalism):强调圣灵的工作和灵恩现象,如说方言和医治。 贵格会(Quakers):注重内在的光和个人的灵性体验。 重洗派(Anabaptists):主张成年信徒的洗礼,拒绝婴儿洗礼。 这些宗派共享“因信称义”和《圣经》权威的核心思想,但在礼仪、神学和治理上存在差异。基督教的分支或宗派各有特色,确实让人有选择困难症,通常由信徒的出生家庭决定其所属宗派,或靠自己慢慢摸索。

2025-4-15 · 1 分钟 · Atom.X

Cloud Translation API 配置和调试

我们想调用 Cloud Translation API ,使用预训练的Translation LLM 模型,可以直接用于翻译,如何配置参数 MODEL_NAME 和 LOCATION等? 模型名称和地点? from google.cloud import translate_v3 as translate from google.oauth2 import service_account # --- Configuration --- PROJECT_ID = os.environ.get("GOOGLE_CLOUD_PROJECT") LOCATION = "global" CREDENTIALS_PATH = os.environ.get("GOOGLE_APPLICATION_CREDENTIALS") MODEL_NAME = " ?? " 找遍了Cloud Translation API 的相关说明文档,其中确实有LLM模型,但没有看到LLM模型在程序中的名称定义,也不清楚其服务地点,这有些诡异; 在 Generative AI - 翻译文字中,确实能找到一个定义是general/translation-llm,使用 Vertex AI Endpoint调用,这就复杂了,而且endpoint 价格挺贵的。 然后进入 Vertex ai studio - translation - translation LLM,找到模型的Get code,发现adaptive_mt_translate(),它是关于自适应机器翻译,如何使用 Google Cloud Translation API 的 Adaptive Machine Translation (Adaptive MT) 功能,这确实涉及到使用自定义数据集训练模型,这又变复杂了,所以这条路径也是错的。 ListModels 然后我们写了一个小程序output-api-model.py,用来检测一下到底可以用什么,实现以下功能: 尝试在多个区域(global, us-central1, europe-west4, asia-northeast1)检查 Translation API 的可用性 列出每个区域支持的语言数量 列出每个区域可用的自定义翻译模型 测试默认翻译模型的可用性 特别测试 LLM 翻译模型 (general/translation-llm) 的可用性 测试基础翻译模型 (general/base) 的可用性 如果 Translation API 不可用,尝试检查 Vertex AI 的翻译能力 提供一个汇总,列出所有可用的翻译模型和 API 使用Translation API的ListModels方法,根据当前的google cloud 环境变量中,列出我们实际可用的模型和 API,程序会尝试实际调用这些 API 和模型,以确认它们是否真正可用。 ...

2025-3-19 · 2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