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游民出海

每年互联网上都出现一些新词,近几年流行趋势是“数字游民”,其实我更愿意叫它“远程工作”。 作为不跟随潮流的人,为了方便用户理解,直击本质,我在此混合使用这两个概念。 我的期望 我乐意参与有积极氛围的海外创业组织和活动中。 我曾经有不少通过分布在全球不同时区的义工(众创)做公益项目的成功经历,例如给环保组织做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给Coursera翻译社区做字幕组和培训等等; 我尚没有成功的海外商业项目的(远程工作)创业经历,过去几年探索出一条(非数字)线下游民的方案,主要是经营海外食品供应链和农庄等实体,包括极端情况下获得难民身份,也算是一种保底方案。 多年前,当我还不属于技术人员时,仅掌握了一些IT常识,达不到极客的高技术标准要求,仅通过各种简单的工具组合来实现web app功能和线上运营,验证这条简单的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也比较适合普通人; 我参与数字游民创业相关活动,基于以下需求: 找事业伙伴,持续学习,弥补我独立创业的短板; 商业部分:寻找MegaEase出海计划的盟友,帮耗子实现愿望; 公益部分:为Coolshell社媒朋友圈群组,寻找可持续的托管和维护者; 工作方式 我可以做以下的贡献 项目初始阶段做义工; 以开源的方式,通过文档驱动的远程协作; 每周大约5小时或更多,根据需要尽可能多调配时间; 毫无保留地提供一切与出海创业相关的经验和资源引荐; 如果有足够高水平的伙伴以义工方式支持Coolshell和MegaEase,那么我也完全有信心全力以赴投入,只要在一件事上足够聚焦和投入,就一定能产生成果,不要一开始就考虑商业收益,也不要急功近利,只要最终项目成功,想要的一切都会有的。 关键问题 我观察到“数字游民”或完全“远程工作”的弊端,必须要做好预先的心理准备。 稳态生活 “数字游民”与10多年前的“背包客”或“沙发客”本质上是同一类人,不过现在信息时代赋能,这些人掌握了互联网远程工作的能力,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就可以获得收入。 由于我目前住在欧洲,若没有大的局势变动,未来几年的活动计划也都在围绕地中海展开,所以我的重点是看欧洲的机会。 只有“稳态生活”才能让人有创造力和生产力 “数字游民”可能在一个国家签证期只有3个月,然后必须要去下一个地方,不停地搬家,这种“颠簸流浪”的生存方式,只适合想要通过旅行探索世界的年轻人,早期主要玩家是欧美有gap year 间隔年的学生。 很多国家发放的“数字游民”签证,其实叫“远程工作”签证,“数字游民”是网友们通俗的称呼,政府的本意是吸引全世界年轻人去建设他们国家,希望大家能长期留下来,怎么可能是鼓励不停流浪呢? 不知何故,主流媒体似乎在渲染一种“游民”情结,创造出一种“生存模式”的新词,最早的“数字游民”是欧美年轻人,这种“游民”情结可能出于其”游牧“文化,可能这个时代对大家都对政府很失望,所以想获得自由身份,去任何一个地方,于是创造了这种“数字游民”的新概念。 关键问题在于”土地“是自然资源,网络游戏可以让人神游,我们去任何一个地方都脚踩实地,这是不可避免的,”稳态生活“就是遵守在地法规和交税,长期为当地做贡献。 hybrid(远程+现场)混合办公 传统办公模式的完全定时定点上班,是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其实我也并不提倡完全的远程工作。 经过国际主流大公司验证,最优解、更灵活和有实际成效的是hybrid(远程+现场)混合办公方式。 由于团队成员互相不能见面,其实阻隔了人际关系的加固。而打造一个强有力产品,需要团队凝聚力,面对面的沟通和活动必不可少。 如果公司成员分布在全球各地,必须要有旅行经费提供给他们每年几次定期的聚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远程工作的前辈例如 37Signals和Automattic已经有很多相关经验可借鉴,具体请查阅其博客文章。 规则/协议 公开透明参与(退出)规则,并不断更新迭代; 最根本的元规则(宪法、协议)制定,请参考 PSMD; 对任何人贡献的资源进行记录,将来项目成功后给予权益兑现; 注释:[管理体系设计和实施 PSMD]的创造者黄勇刚,正在做管理产品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合约,目前中国能写智能合约的人还不多,如果要做到较高水平的创业合伙人组织,必须在起始点设计的规则(协议)足够先进,我还没有见过比他更聪明的程序员,不服的朋友可以去和他切磋一下,应该可以立见高下。 实现路径 如果在以上组织的规则协议方面没有突破,那么不适宜一开始就做平台(中介),或折腾什么“颠覆创新”工作,“传统保守”的做事方式更安全,也就是先给自己DIY“数字游民”的全流程试试。 中介 大多数的互联网平台服务本质都是中介(middle man 中间人)的角色,要想办法撮合各方用户集中到某个地方交易,有买方、卖方、厂商、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等等,涉及到复杂的交易规则,做互联网平台(中介)是最复杂的创业。 按照目前市场规律,需求量从大到小排序,如下: 海外找工作、招聘中介; 移民、海外置业和公司注册中介; 海外创业投资机构; 海外创投,属于高级玩家,用户量应该是最小的,即使不出海也是如此。相对而言,我更愿意做公司出海,尽管比个人出海更复杂一些,主要做法是先把公司web app做一个语言本地化,翻译成英法德俄等语言,通过搜索引擎和行业媒体推一波测试,然后再到当地找合伙人,无论传统外贸或新兴互联网行业都是这么干的。 出海业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叫“中介”不够新潮,换成“游牧资本”这样的新词就给人感觉耳目一新,刚看到出现一个中文版的“游牧资本”,网站内容基本都是从各国政府网站上复制一堆“数字游民”相关文档即可,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DIY - 请先以身试法 如果谁自己还没出海,却喊着要帮助别人做出海的数字游民平台,这伙计一定是要么不知天高地厚地愚蠢,要么就是狡猾使坏搞诈骗。 以身试法才有说服力,请给自己diy出成功案例先,全流程包括:申请“数字游民”签证、确定(海外)远程工作、移居海外、租房/买房、注册公司、租场地(共享办公空间)、参与当地社区活动、发起和组织自己的项目活动。 按照“高可用、异地多活”和“游牧资本”的高标准要求,测试一下我们最多能拿到基本护照?并做到多少个国家自由行? 带着老婆参与全过程,让她感到满足、新鲜和幸福感,这就成功了,如果让家属感觉郁闷、担忧,那就不能算成功,也不适合推荐给其他人,当然这些经验适合做自媒体讲出来,让其他网友避免踩坑。 帮助其他人以同样方式diy一遍,成功了几个案例后,开始有一定的用户量,这时候可能对各方面的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且靠谱的,可以开始做数字游民的网络平台(中介)。 人具备超强的想象力(臆想、自嗨),应该进入现实社会中,迈出第一步试试看,与虚拟的游戏世界完全不同。 我非常建议将人生完全寄托在互联网上的朋友们,一定要更多走入线下现实世界中去体验生活,无论贫寒艰难困苦悲凉,都要勇敢面对,你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这有利于改变固有的“互联网思维”,任何一种固有的东西都会形成“sterotype刻板印象”,这是动物行为学里的一种专有名词,指代的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继续保持之前的行为和习惯,缺乏灵活有效应变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郭宇在字节的时候,天天通过打游戏和刷肥皂剧减压,而不是到日本泡温泉和旅行,他会保住财富和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吗?

2023-9-1 · 1 分钟 · Atom.X

考虑人生大事,死亡哲学

最近半年我接到几个消息,有多位亲朋去世,随着年岁渐长,我们越来越频繁碰到关于生死的事件,我不知道该如何与人讲这个话题。 我自己的做法: 写一篇可能较长的文字,为了回忆历史,纪念故人的过去; 给自己写一篇“意外身故遗书”,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准备好,人生随时可能发生重大变故,几年前我就想明白,并早早已经写好了; 珍惜生者,我希望所有人都放慢工作节奏,赚钱不是最重要的,业余时间认真生活,和同事也多交流工作之外的事。如果有人只和我谈工作,这就太无聊了,这生意铁定是做不好的。我更有兴趣了解人的背景,或观察人的优缺点,所以我总是会在工作中和人扯淡,请大家谅解,我总是想交往一辈子的朋友。 按照当地传统风俗和信仰,搞些法事活动,包括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都有相应的办事程序; 我自小对搞“封建迷信”是不屑的,考虑到生者感受,以及保留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可能,万一真有奇迹呢?例如佛教和道教里的超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里也有引领亡灵升到天堂,花负担得起的钱,搞个超度的法事,完全合情合理。 西方哲学 这个话题最重要的一项功课是看“死亡哲学”,我搜集了一堆相关书籍、公开课,希望对大家能有点帮助。 中外均有非常多的门派,这是极其古老的议题,由人类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伟人著书立说,其中部分成为宗教、哲学或人类学的经典著作。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 https://oyc.yale.edu/death/phil-176 我周围有有不少人推荐过这门课,但我还没完整看完。 藏传佛教 我有几个藏传佛信徒的朋友,包括一位大老板也给我推荐这些材料,他是走江湖见多识广的人,我认为他不会胡言瞎说八道或随意迷信。 《西藏度亡经》 http://www.imslr.com/thread-64024-1-1.html https://www.scribd.com/doc/280571948/西藏度亡经-254页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對度亡經的解說本。 http://www.buddhistelibrary.org/zh/albums/central/ch/Dhamma/TibetanBookLivingDying.pdf https://www.berfrois.com/2011/04/life-death-rebirth-tibetan-book-of-dead/ 看目录,这些标题都非常吸引人,让人充满好奇心,如果仔细看,可能觉得非常艰涩难懂枯燥乏味。 总之,最近几年经历太多生死事件,我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坦然面对一切,对钱和生死都看得比较淡漠。 上面那些书太长,看下面这个链接就够了,该ppt图片集是对该书的精华总结。 http://juang.bst.ntu.edu.tw/files/C63%20Life%20&%20Death.pdf 可能是我的造化浅薄,且缺乏慧根,我默念耗哥给我托梦,告诉我一些事情该怎么搞,可是我一年都不会做几次梦,我似乎完全活在一个唯物论的世界中,从未有过灵异事件的经历。 接触“迷信”,是为了多一种创造奇迹的可能性,希望其他朋友能如愿。 人身故后的49天内发生很多奇迹,搜索神秘科学关键词“西藏度亡經、转世、中阴解脱“。 佛缘 2008年奥运会之前,正是入境旅游高峰期,我考了一张英文导游证,业余带游客赚点零花钱。有一次我接待了一个印度来的游客,见面后发现是一个意大利女士Silvana,她的行程全部都是佛教相关,包括雍和宫、佛学院、五台山等等。 那时我还没看过佛经,但是为了工作,勉强地学了一些词汇,为了方便和客户交流。 Silvana年轻的时候有个亲友意外身亡,伤痛欲绝地寻找心灵寄托,她出生的环境全部都是天主教或基督教,兜兜转转好多年都没有找到答案,最后从藏传佛教里找到了,于是卖掉房子,到印度北部小城达兰萨拉,靠近上师达赖喇嘛学习。 我那时是个脑残愤青,一听说是分裂中国的达赖,马上就表明自己的观点。有修行的人很不一样,她很耐心跟我解释她知道的一切,她所见到的达赖和周围的信徒等等,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视角。 然后她行程结束就回去了,我们在邮件中还保持了2年联系,她说自己年事已高,不久去世,自此断了联系,那时我想有生之年一定要去达兰萨拉看看。 在接下来的数年间,我偶然遇到很多藏传佛教的仁波切师傅、中外信徒、以及很多曾经去西藏体验过生活的人,那片土地很神秘,但是我一直都荒漠的地区没什么兴趣,所以一直也没有去游历过。

2023-7-12 · 1 分钟 · Atom.X

做一个技术之外的自媒体

承接上一篇文章《如何改善程序员的生命质量?》的话题,由于我们的朋友和事业伙伴左耳朵耗子突然离世,引发我们很多人的讨论,其实不必要看具体的数据了,我们周围朋友圈类似的事故报道每年都有。 也由于耗子的博客写得不错,给他带来不少流量,也支撑了他的事业,他也总是建议我多写并分享,于是我考虑再三,觉得或许可以开一个介于技术和商业之间的自媒体。 为什么做技术媒体 因为技术圈子比较封闭,想要突破行业壁垒不容易,例如2012-2015年“互联网+农业”曾经火了一把,但是您听说过多少成功的创业产品案例? 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合作挺难的,通过资本和饭碗把人强行绑在一起,其实很勉为其难,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看在钱的份上为难自己”。 而相同专业的人在一起更容易交流,但跨界才可能出现创新和突破,怎么跨界呢?唯有不谈技术和代码,谈点生活和其他方面才能凝聚不同专业的人。 此外,为了实现某种专业的技术产品营销,于是通过社交媒体做不同专业的人之间的连接,成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不同于大多数的技术类专业媒体对产品报道更多,差异化的缝隙市场,应该关注人,那么侧重点是对人的报道,忽略其技术产品方面的具体内容细节,因为对于智力产品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如果人的关注度上升后,可推很多收费的产品或广告,可扩展性很强: 技术开发者社区; 移民移居的中介和咨询服务; 创业合伙人、人力资源招募、婚恋交友; 为什么to B的媒体比to C 更难收费?因为企业决策过程漫长且流程复杂。 如果是 to C 个人购买,看到一档喜欢的节目或某个产品,我们自己直接线上下单就好了,几秒钟或几分钟就完事; 如果是 to B 企业购买,需要经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多人开会和领导审批,这阻碍了产品销售的效率。 to B的受众相比太少,即使互联网企业和产品,也需要招聘销售代表; to C 的受众体量极其巨大,大多情况下不需要招聘销售人员; 技术之外 采访一些海外的程序员,或让他们写一篇自己的生活质量转变的心路历程,这可能是有看点的,能吸引不少关注,把很多人吸引出来,移民移居到新的环境,换一种活法,这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靠他们自己与大环境对抗是不现实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经常有“想什么来什么”的奇遇,很巧youtube推荐我看“beyond code 代码之外”这档节目,虽然我不是程序员,但我大多数时间在互联网圈工作,我的周围一直都有程序员。 可能技术圈子小且话题门槛高吧,订阅量不如李子柒,最近科技媒体Pingwest 记者Rebbeca 和我谈到我们共同的朋友耳朵耗子,我们也说过工作(代码)之外话题的节目很有必要,希望借此改善很多中国程序员(互联网从业者)的苦憋生活,经常听到“996过劳死”的案例,人生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虚拟空间。 采访提纲 于是我站在媒体的角度,设想如何采访程序员或类似工作者,话题例如: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 500字; 姓名、主要经历、职业履历、教育背景、家庭背景。 为什么要移居海外?< 500字; 在国内遇到什么问题?为何促成这一转变?列举一些案例的经历和感想。 对现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吗?< 500字; 对比以前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能给国内同行一些好的建议吗?< 500字; 回答网友的一些疑惑或提问< 1000字; A. 已经在国内成家了,拖家带口不太可能再背井离乡地移民移居了; B. 都说“贫贱不能移”,我太穷了,刚毕业技术也不行,肯定是出不来的; 营销和采访筹划 Podcast: 主持人采访嘉宾的录音,初期不需要录像,节省剪辑时间和维护成本。 节目参考: Rework; 代码之外 ; podcast创作平台,例如: Transistor.fm Dao.fm 受访嘉宾的博客配文,通常由嘉宾自己写一篇,或者直接由录音节目转文字即可; 如果受众主要是个人 to C ,那么重点就是采访程序员个人; 如果受众主要是企业 to B,那么重点就是采访企业创始人和高管; 衍生的垂直行业分类,还可以采访医生、其他各种工程师等容易做技术移民移居的职业群体;

2023-5-29 · 1 分钟 · Atom.X

如何改善程序员的生命质量?

尽管身家百万千万了,中国大多数程序员并未因经济能力出众而改善生活质量。 这或许是我的错觉或偏见,他们大多人有着屌丝一样的邋遢造型,在996没日没夜干活的间隙,迫不及待地补充路边摊的垃圾快餐,10几块钱一份(现在涨价了),或通过外卖送到门口,这群人面临很高的健康风险。这番话可能会招骂,我本意并非为了黑化这个群体,而是就事论事,找找解决方案。 最近,我们的朋友陈皓(左耳朵耗子)心梗离世,正当壮年和事业高峰期,这些年也听到很多类似的案例,让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话题。 想起曾经在中国的同事们,程序员只要在互联网大厂稳定地待8-10年以上,基本人人都身家数百万至千万,有的人混到联合创始人或副总,随着资本收购和上市,吃一波股价的红利,身家过亿的人也不少,妥妥的中产以上的阶级,怎么会命运苦憋呢? 果真如大厂邪恶的HR们说的“结构优化”,不断淘汰旧的人矿(渣),并通过校招来补充新的人矿。让人不理解的HR市场,互联网大厂的白领35岁就该退休了,怎么就从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农民工还能干到60岁以后呢,从职业寿命方面比较,码农还真不如农民工。 为何没有改善 互联网从业者(尤其程序员)的薪酬相较社会平均水平高很多倍,可能高收入掩盖了高风险的事实,犹如赌博的“愿赌服输”的心理,或投资的“高风险高收益”心理,尽管每年都有死亡案例的报道,依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并改进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生得到一件东西的同时,就必须失去另一件更重要的东西呢?其实人生是可以平衡和兼顾的,如果不行,那就必定是思维误区。 如果作为精英阶层尚且如此,那么普通大众如农民工则更凄惨,更得不到正常的社会劳动和福利保障。 若当事人都不关心自己的福利,那么官方更不会关心这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就意味着该题无解了。 当有人说要关心程序员的时候,首先说这话的人应该掂量一下自己的综合实力,是否能达到程序员的普遍生活水平?否则“关心”的话未免显得有点虚伪,或不适合他/她的社会地位和阶层身份说得出口的。 程序员并非弱势群体,其普遍经济能力和物质生活水平很高,他们完全有能力照料自己的健康和人生所需的一切,所以主要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关心自己,而旁人只能叹息一声“这么好的经济条件,却换来这么糟糕的生活”或“一副好牌给打成烂牌了”。 相比较而言,农民工、农村贫穷女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农村守活寡的妇女才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外援。 调查报告 目前网上能找到《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发布于2007年或更早,每年都有报道因健康原因导致的事故,包括自杀、癌症、心梗等,其中心梗在20-40岁的人群中成为较高死亡风险。 类似的健康调查报告、IT人猝死案例和数据非常多了,那么就不必要再做网络问卷调查,每个从业者自己或朋友圈都有案例,主要涉及如下方面: 工作时长 996、每天超过8小时 健康问题 心理:*** 生理重症:猝死、癌症、心脑血管疾病; 生理轻症:痔疮、肠胃病、肥胖、三高、颈腰椎病、近视等还算是人人都有的小问题; 生活习惯 下班后,依然习惯躺在椅子上打游戏,或继续盯着电脑屏幕。即使自己创业,程序员和互联网从业者依然保持996和整天静坐在椅子上的习惯。 996.ICU 和内卷 996.ICU 996.icu 话题风靡一时,主要关注的是超长工作时间和职业病,至今中国的《劳动法》对此没有形成强力执行的保护作用。 996.icu 前端网页很久没有更新,可能这个风口过去,不再有很多人关心这个话题。 而新的“内卷”话题出现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国法律不会干涉这种恶性竞争,欧洲或德国不一样,警察和法院会敲门,要求公司纠正这种违法行为,否则罚款或关门。 中国乐于见到这种内卷,政府免责,问题责任完全被归咎于劳动者自身,活脱脱的丛林法则。 马云曾公开称996是“福报”,在疯狂内卷的市场中,马云说得也没错,因为很多人想996而苦于没机会,求之不得。如果你不想996,有的是人想996,你不干,总有一大堆人想干,而且人力成本还更低。 程序员的特征 以下说的是普遍的中国程序员的思维、行为特征,不代表少数个例。 封闭、单一和保守 上帝给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同时关闭了另外一扇。 打开窗:他们安静、专注、聪明,能够掌握高深复杂的计算机语言,成为社会精英和高收入阶层; 关闭窗:他们大多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社交,远离人群,习惯封闭的小圈子里玩; 这导致他们喜欢宅在家里,虽然掌握远程工作能力,最有资格和条件移民移居到海外,但是很多人却不太容易搬家到一个陌生的社会环境中。 我曾经在乌克兰听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 苏联时期施行计划经济,良好的科学教育培育了大批工程师,据说这些男性主导的工程师们大多不会做基本的家务,很多人连一双袜子都不会洗。 苏联解体后,这些人失业了,有一些人得到国外的聘请就离开了乌克兰,而大量的高科技人才随着国家社会走下坡路,下半生在酗酒和烟草中穷困潦倒度日。 失去了科技工作,他们便什么都不是,别的啥也不会啊,也没有能力承担基本的家庭职责,于是乌克兰有大量破败的单亲家庭,80-90年生的两代人所受的家庭教育于是非常糟糕,几乎继承了父母的失败婚姻,然后学校教育也同样糟糕,甚至不及他们父母在前苏联时期的教育水平。 因为他们被计划体制培训成了单一思维和单一能力的“工具人”,虽然美其名曰工程师。 程序员们是否也被资本培训成类似的单一功能的工具人呢?他们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吗? 外向、全面和开放 另外一种就是独立开发者和创业者,天生的独立人格或野心家,他们依靠高超的技能创业,无论是靠细水长流的订阅,还是拿到投资,或成为坊间媒体报道的技术网红。 他们不少人充分发挥了“狼性文化”,参与残酷的资本市场竞逐,左耳朵耗子就是这样逼迫自己,从“封闭的性格”走到“开放的性格”,这肯定要付出常人难以忍耐的困难。 大多数程序员肯定不是这种创业者“开放的”特征,这似乎不符合写代码的天分所需要的性格。 在疯狂的角逐中,不断有人玩命。 创业需要天分、疯狂、刺激,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 若培养业余兴趣爱好则是绰绰有余的,例如一些到欧美的朋友,有一大堆爱好:有改装房车的、弹手风琴的、钓鱼的、玩铁人3项的、打猎枪和弓箭的、练空手道的。。。。他们交往一大堆的跨文化背景的朋友,对生活感觉很满意。 绝对不像是我周围遇到的那些程序员,无论普通员工还是老板,人人都觉得很苦憋,中国式的悲情。 当然资本依然控制着市场,决定着大多数人的命运,甚至还有人信了“DS深层政府”阴谋论。 相比较而言,在海外的这些程序员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生命质量更丰满、全面和开放,以及更多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没有沦为完全的“工具人”角色,这才像个人生。 程序员的形象被媒体娱乐化 由于很多程序员性格自闭,他们也许适合做计算机系统架构师,但不一定适合做人生的架构师,尽管他们消息灵通,也不乏远见和眼界,但他们不一定会在家庭和人生的重大事务上做出正确和有利的决策。 反正程序员只要专心写代码,好好赚钱就可以,带领家庭发展方向的领导职责可能要落到配偶或父母身上。例如:家务管理、移民或移居、投资、孩子教育等重大的家庭责任方面。 依靠配偶和直系亲属,任何其他人都不能替代,如果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那么他们就是幸运的,不但能干到70岁退休以后,成为真正骨灰级的程序员,而且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会很高。 我们遇到不少人虽然掌握翻墙技能,在网络上和同行吵架,辩论和打打嘴炮还可以,现实世界中的行动力却不一定能与嘴上功夫匹配。而不少家属却完全生活在信息茧房或平行宇宙中,眼界见识与普通人无异,这也让他们普遍心态上很着急,因为在家庭氛围中缺乏信息堆成交流的亲人,这相比其他不会上外网的普通人增加了更多的生活焦虑和烦恼。 某种程度而言,程序员的社会形象被媒体过分神话或娱乐化,其实他们大多生活在虚拟的电脑屏幕的两维空间中,唯一的长板是造币能力较强,其他方面与常人无异。 如何解决问题? 健康学习到150岁 - 人体系统调优不完全指南 Human System Optimization 人体系统优化,这篇标题很宏大,比较全面地通过现代科学讲解,作者是一个很懂科学养生的程序员。 ...

2023-5-28 · 1 分钟 · Atom.X

伪信徒:乌克兰学生、美甲、硅胶娃娃生意

为什么要远离教会?系列之2 这是教会的人类行为鉴赏案例 乌克兰学生 第一次去教会,就听人给我介绍说,该教会还有另外一个叫ZY的伙计来自乌克兰,他们问我认不认识此人。 我当即告诉他们,在乌克兰我几乎不参与任何中国大陆人的圈子,我认识的华人很少,因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经验显示,大陆人在那里有很多做诈骗和灰黑产,最流行的是女人皮肉(色情)和子宫(代孕)生意。 买文凭 后来在教会还是碰到ZY,和他聊了几句,河南人,30出头,自称是学生,专业不详,或他不想透露学习计划,或他尚未有计划,只是刚去乌克兰上了个语言班。 30来岁去乌克兰留学?开玩笑嘛!如何混到乌克兰的学生证和学籍?我敢打赌,他8成就是通过我的前合伙人Y老板等人购买的文件,若赌错了,我也公开承认。 中国人大量购买乌克兰文凭的事实,我是有铁证的,当时我还通过律师起诉过Y老板,他是当地最大的学历批发商,详情可以查看我的博客文章“乌克兰大学文凭含金量远超东方大国”,我们都很清楚乌克兰留学是怎么回事,因为战争和腐败低效的官僚系统,让他逃过起诉官司一劫,不过后面我还会继续干他。 同在一个屋檐下,多聊聊也无妨,很快这伙计就暴露尾巴了。 难民、不工作、领失业金 通过教会的兄弟引荐,给我们新来的人介绍了工作,其中一家华人G总的电商公司,当时在圣诞节和新年期间,仓库和办公室都急缺人手。我参与应急,前后一个月,把活儿都干完了。 ZY当时也和我一起去了G总的公司,在那几百平米的地产界劳斯莱斯级的豪宅里,他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侃侃而谈如何赚大钱,看起来像个商人,仓库的那些脏苦累的体力活,似乎不适合他的身份。他说目前他住的房子30多平米,羡慕起人家的豪宅,说他不满意现在的住房,也想换个大的好房子。 他借用G总的公司和关系办了一些居留和工作相关的文件,但他只在仓库帮了1-2天的忙,然后就消失了,没有留下帮助Z总公司渡过难关。 我问老板G总,为何招不到人?他说已经尽力招了,但是难民不愿意干活儿,因为可以领到失业金和社会福利,不干活儿都有钱,谁还愿意上班呢?前几天招来的阿拉伯人,干了半天就不来了,每个小时还都要出去休息抽根烟,喝杯咖啡,本来就不熟练,弄错了造成损失,也不好扣除他们的工资。 过了不久,我听说ZY通过乌克兰学生身份,也申报了欧洲的难民,与本地人同等待遇,领着失业金,他当时独立住的30平米房子,也是政府福利分配给难民的。 据他自己说,他的河南老家在城里还有2套房,他可以让父母把房子卖了,在这边做生意,从他的肥硕丰腴的体态和言谈举止中,能看出他没有那么缺钱。但难民必须具备一定资格才行,需要申报个人家庭资产,他在有家庭资产的情况下,如何拿到难民福利金的?若非虚报资产,这会构成犯罪。 当时我们在电商仓库里的薪资水平,一个月3000欧元,还要交各种苛捐杂税,他认为普通人在欧洲很难赚钱,根本看不上这辛苦钱,因此他是不愿意打工的,所以教会介绍的G总的电商公司工作,他只是过去看了一眼。 但是他没有语言能力,无论英语、俄语、乌克兰语、还是欧洲当地预言,也没有其他特别专长技能,在外国也不容易找工作,但好在家里有蛮不错的条件,能支持他出来闯。 在战争期间,他想去乌克兰做自媒体,他认为可以相比欧洲更轻松赚到每月3000欧以上,但是最终他没有去,而是选择了更轻松的捷径 – 结婚。 教会、结婚 不久他带着一个乌克兰妹子柳德米拉,来过我们华人LC教会几次,但柳德米拉当时住在另外一个国家 - 捷克斯洛伐克,距离我们住的城市得坐一天的车,那是此前在乌克兰时,他通过耶和华见证人教会认识的,按他的话说,教会为了吸纳单身男信徒,找女孩陪他聊天,相当于教会标配的“信教送老婆大促销”活动,这相当划算。 但是这边华人教会劝告他,说耶和华见证人教会是异端邪教,那边不再联系,如此他白捡了一个老婆。 每次见到新人加入,教会青年小组都很开心。而且两人看着真滴很般配,体态都很相似,都圆滚滚,肥嘟嘟。毕竟年代不一样了,现代战争难民,不一定就必须是面黄肌瘦、体态孱弱、营养不良的样子。 他和柳德米拉刚认识不久,在青年小组聚会上的读圣经学习小组,柳德米拉把手放在他的裤裆大腿根里,他搂着女朋友的腰,两人的身体都陷在沙发里,露着圆圆肚皮的游泳圈。 在这样的读圣经活动中,其他人都恭敬地坐着,认真思考或阅读,只有ZY这哥们儿在沙发上习惯跷着二郎腿,在众人面前展示纯白干净的新版耐克鞋,面对周围一圈大约10多个人,他丝毫不觉得有坐姿和体态有什么不妥,基督徒碍于情面,也不会公开说人长短。 圣经读到哪一章节,我们很快就翻到,并且读出来,这哥们必须旁边人帮助翻书,才能找到轮到他要读的章节,他女朋友不懂中文,只能在旁边看着。但据他说自小就是基督徒,已经有很多年经验的资深信徒。 当时他也不急着去工作,每次教会的聚会,他都在和人说想结婚,还找该华人LC教会的牧师谈过,细节我们外人不得而知,然后他还回了趟乌克兰,并要经过捷克斯洛伐克,办理结婚手续等很多文件,此时是2023年中期的战争期间。 我们都感到很神奇,他没有被炮弹击中,而是拣回一个老婆,可见这伙计的脑子是很活络的,他坦诚“在乌克兰,只要花钱就能办,一切皆商品”,娶媳妇就跟花钱买东西一样,这种价值观居然能在教会公开分享。 再不久,他就把老婆从捷克接到欧洲大陆中部来同居了,通过和乌克兰人领结婚证,两人都同时领失业金,再换一个超过60平米的公寓,享受标准欧洲人的社会福利。 熟悉欧洲的朋友知道,捷克这个国家是比较魔幻的,有全世界最高比例的色情片动作演员,满大街都是,我在离开乌克兰时,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姑娘,据她自己说就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不过她是色情平台的运营人员,而非动作演员。 如果把老婆留在那种地方,确实是一大隐患,不得不说ZY同志还是很英明的。 不过,结了婚后,再也见不到他来教会了,应该是度蜜月去了。 留学生、公司老板、打工人 我还在不同城市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打工人,无论学历背景如何,感觉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过得紧巴巴的。 当时我就感叹,无论是开公司的老板G总他们,还是这些尚未踏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每个人都不容易。 G总他们这批80后老板,虽然公司做大了,但不到四十岁,头发都掉光,满脸疲惫,员工都不加班,但老板得日夜殚精竭虑,他说,为了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更多工作岗位和多缴税。 在青年聚会小组里,大概7成都是学生,2成未成家的单身打工人,所有人都整日忙于考试、毕业设计、实习、上课,很多学生还要打零工维持生活,所以在聚会上总是有人迟到,因为下班晚,还有人早退,因为赶着去上课或再打一个短工,所有人都忙着生计和学业。 来欧洲上学的留学生们,大部分家庭都不是很宽裕,大家就是冲着免学费和低成本来的。所以,青年组的聚会用餐也略显寒酸,学生和打工人的衣服大多也是比较廉价甚至破旧,我们都尽量挑选二手店。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兄弟Edwin,香港人在欧洲读书8年,完成化工硕士学位,由于欧盟环保要求,官方对化工业紧缩政策,导致就业有问题,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于是他预备读博士,但是大学又不给科研经费,家里条件也很困难,他若要继续深造,在兼顾学业同时,还得自己维持生计,他经常去打零工,身上总是脏兮兮的,鞋子和衣服也破了,生存状况堪忧。 他当然很焦虑,有段时间他贫病交加,困难重重,屋漏偏逢连夜雨,我们认识的时候,官僚体系又在折磨着他,还有3个月学生签证就要到期了,但是工作和读博的经费,两样都还没着落。 境遇如此不堪,即使持有珍贵的英国护照,他也不得安身立命,但他的精神状态较好,每天都拼搏奋斗,努力工作和生活。 还有一个在欧洲读完医学博士的D姐姐,她说目前薪资4000,太少了,养一家人捉襟见肘,上班面对一堆病人,还要做科研,每天都很紧张,中午吃饭时间都没有,累得生病,长期服用胃药,她和朋友打电话说,她想休息了,要么也报个难民身份吧,她说很羡慕难民可以不工作。 我将单独出一篇,介绍这些艰难求学的留学生和打工人,真滴待遇连难民都不如。 而我自己呢,也是和这些学生差不多,因为瘟疫和战争等不可抗力的挤压,公司几近破产,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以前我未做过体力活儿,眼前为了生计,并帮助教会兄弟G总,我也能在仓库持续干几个月脏累活儿,不嫌弃。 我完全没考虑要赚多少钱的问题,现在只想着稳定生活,渡过瘟疫3年能活下就是成功,到一个陌生地方能生存就好,尽量减少此前的经营上的财务损失,这就已经很满足了。 对比、讽刺、荒诞 我们都觉得这社会不公平,包括开公司的G总、留学生Edwin、医学博士D姐姐、等其他普通打工人。 教会读经小组里,ZY搂着女朋友的腰、两个肥仔、露着游泳圈的圆肚皮、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纯白耐克鞋子、崭新干净的衣服,这个场景和其他人努力奋斗却寒酸瘦弱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尤为讽刺。 相比之下,类似ZY的难民们,轻松松就过关了,掌握移民诀窍的精髓,通过假文凭和学历,再结个婚,就可以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福利,不怎么费力的,干嘛还要工作、学习、奋斗呢? 这也是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大量移民欧洲的最佳捷径路线,至于语言和职业能力,这些都不是起步阶段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其他人都不行,少了一张文件或不符合某一条款,我们立即就被官僚机构给挡在门外。 ZY算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他得到牧师的祝福,通过教会找到老婆并成家,生活安逸滋润,而同时在平行宇宙里,而其他人拚尽全力,也难以获得合法身份 - 居留许可的,也就是当局签署的一张纸,说我们合法,我们就能待这里,不合法就要被驱逐出境,无论你是博士学历,或是公司老板。 我们眼见着还有其他更多的难民,每天都衣着光鲜整洁、白衣服白鞋子,整天在大街上溜达,太阳底下草坪躺着懒洋洋,喝酒、咖啡、抽烟、嗑瓜子、带一堆孩子,这社会太荒诞有没有? Z先生 这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典型案例。 他年龄大约40,来欧洲留学和生活,已经超过20年,加入教会超过8年,离婚,有个小女儿跟妈妈,目前他单身。他住在一个破败的公寓,邻居都是穆斯林,他形容邻居的体味尤其难闻,感觉公寓像个牛棚。确实,他的房子很凌乱,里面堆满杂物,像个仓库或垃圾场。 我问他什么学历和职业,他支支吾吾好半天都没说清楚,他说自己喜欢研究哲学和神学,关于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历史、经济等等,这些研究方向的题目都很大。 好吧,这个理由也成立,教会总是有很多神学家。但是,稍后对他更多了解后,我并不认为他具备研究学问的潜质,他根本就不是个读书的料。 在青年团契(小组学习)中,老Z经常被管理员禁言。因为他实在太异想天开了,经常发言脱离主旨,从耶和华见证人等其他教派抄袭一些异端邪说来分享,应该受到管教,让他回到正道上来。 很多人独自孤悬海外,教会成为他们唯一的社交平台和心灵归宿,但是老Z发现自己从婚姻破裂的家庭陷阱中挣脱,很快又跳进另外一个叫做“教会”的深坑,他通过很多年探索“社会、哲学、神学”来企图解脱,但是依然没有跳出来,老Z长期受到家庭和教会的压抑,才导致他不自主地露出精神痛苦的表情,他总是提到失败的婚姻和教会。 我劝告他,有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验证人的适应什么样的环境,不需要动脑筋,若与人谈话投机,则说明找对了圈子和人,否则,不要勉强委屈待在里面。 美甲、硅胶娃娃生意 他前几个月在尝试做一个美甲的生意,从做独立站开始,他不懂,问我怎么干,我回复了他一个很简单的方案,但他还是不懂怎么干,已经花了不少钱进去,半年过去,还是悄悄没消息,估计这生意赔进去了。 ...

2023-5-16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