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腿伤、聚会、花车游行

2023-03-11 周六 8:00 am 今天早上大约3-4点,突然听到电梯间或楼道有异常响动,大约1个多小时睡不着,看了会儿手机,然后又睡着了,做了一个奇怪的梦,醒了起床时接近8点。梦境如下: 我参加了一个聚会,地点不明,聚会上的人身份不明,可能是L市的华人教会的大人和孩子。 其中一个是静海同学,记得特别清楚,他早早离开聚会地点,去参加另外一个活动,我送他到外面,和他说几句话,就看到几个花车开过来,我问那是什么活动,他说就要去参加这个花车游行,每周都去一个村里转。 他说的我没听清或没有记清楚,那个花车组织属于一种类似宗教派系,大概叫“Wukong 悟空”,花车我记得特别清楚,非常巨大漂亮,上面是各种中国古代神仙,佛菩萨像,可能是气球吹起来的,色彩艳丽,最后一辆车上有孙悟空,车上周围还有多名工作人员,有开车撸方向盘的,有挥舞旗帜,还有吹奏乐器的,他们都是中国大妈大叔的模样,穿得红红绿绿,像是过年庙会的样子,花车顶部镶嵌着中国国徽,嘹亮的唢呐一响,静海就跟着其中一辆车走了。 我独自回到聚会的屋子里,这天有一名分享者,是一个大姐,她可能早年在央视或什么事业单位工作,给新老朋友讲讲她的人生经历,她拿出很多的小模型或玩具,是她当年工作留下的作品,好像在讲一个科普。现场很多大人和小孩一起玩,闹哄哄,似乎没有人专心听讲,其乐融融。 我不知为何,拿起一把(类似吉列)刀片,把左腿肚子,上下方向划开了大概5-8条15厘米长的口子,刀口深度大约1厘米多,可以分开刀口看见里面白白的肉,奇怪的是当时没有血立即流出来,我还和旁边的人分享我的腿上刀口,说刀工巧妙,避开了血管。 我大概坐在一个床垫上,过了一会儿,床垫上就留下一滩浅浅红色的血水,更像一滩水,幸好我腿下有垫子,没有把床垫弄脏。由于腿被自己划开,也没有包扎,似乎我想扒开刀口看其中白白的肉。 不知谁朝我身上丢来一个白色毛线编织的小球,可能来自演讲者的游戏演示,我把球又抛给附近的小孩,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去了。 然后我要去另外一个位置和人说话或一起玩,行动不便,穿着拖鞋,瘸着腿走到另外一处,但是拖鞋破了,我只好穿着袜子在地上走,最后醒了! 背景: 我的左腿确实有多年的痼疾,小腿肚子瘙痒症,每到睡觉的时候就要挠,涂了保湿霜也没用。 可能是挠痒的时候,我做梦用刀子划开了小腿。

2023-3-11 · 1 分钟 · Atom.X

用AI辅助修复旧照片

为了修复老照片,哪一款AI模型最强大? Google、Microsoft、OpenAI等各大厂商的AI都是通用的大模型,虽然其本身并没有一个专门用于修复旧照片的功能,但它具备一些能力,可以结合其他工具和技术,来辅助完成修复旧照片的任务。 以Google Gemini 为例 Gemini 可以辅助的部分: 图像描述和分析: Gemini 可以对旧照片进行图像描述,识别照片中的问题,例如: “这张照片拍摄于 1950 年代,图像泛黄,有明显的划痕和污渍,人物面部细节模糊。” “照片曝光过度,细节丢失严重,需要调整对比度和亮度。” “照片背景模糊,主体人物清晰,但边缘有噪点。” 这些描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照片的问题,并制定修复策略。 文本提示生成: Gemini 可以根据照片的描述,生成更有效的文本提示词,用于图像修复工具(如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 例如: 照片描述: “一张黑白旧照片,人物面部模糊,有轻微划痕。” Gemini 生成提示词: “修复黑白照片,清晰人脸,去除轻微划痕,增强细节,高分辨率。” 更好的提示词可以提高图像修复工具的修复质量。 Stability.ai Github repo: Stability.ai 信息检索: Gemini 可以用来搜索和学习图像修复相关的技术和教程,例如: 搜索 “使用 Photoshop 修复旧照片教程” 搜索 “AI 图像修复工具测评” 搜索 “老照片修复算法” 创意灵感: Gemini 可以提供一些修复的创意灵感,例如: 如果照片缺失部分,Gemini 可以根据照片内容提供可能的场景补充建议。 如果照片颜色褪色,Gemini 可以提供颜色还原的参考方案。 需要配合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 GIMP): 手动修复照片的工具,可以进行色彩校正、修复划痕、去除污渍等。 AI 图像修复工具 (GFPGAN, Real-ESRGAN, Remini):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修复照片,可以增强图像分辨率、锐化边缘、还原人脸细节等。 图像增强算法: 例如双三次插值、 Lanczos 插值等,可以提升图像分辨率。 颜色还原技术: 例如使用参考图像或自动色彩校正算法,还原照片的色彩。 总结: Gemini 并非一个“开箱即用”的老照片修复工具,但它可以作为你的助手,帮助你更好地分析照片、生成有效的提示词、学习修复技术、并提供创意灵感。 通过将 Gemini 与其他图像处理工具和技术结合使用,你可以更有效地修复旧照片,恢复它们昔日的风采。 ...

2023-2-25 · 1 分钟 · Atom.X

配置 gcloud 环境变量

本文件描述了几种配置python程序所需gcloud 环境变量的方法。 方案 2:在 Shell 启动文件中配置(推荐用于本地开发) 这种方法可以持久地为你的用户设置环境变量。每次打开新的终端时,这些变量都会被设置。 添加 export 命令: 在文件末尾,通常在其他 export 命令之后,添加你的环境变量配置: Bash (.bashrc 或 .bash_profile): export GOOGLE_CLOUD_PROJECT="your-project-id" export GOOGLE_CLOUD_REGION="your-region" # 例如:europe-west3 export GOOGLE_APPLICATION_CREDENTIALS="/path/to/your/credentials.json" 编辑文件后,重新启动终端或使用 source 命令使更改生效: source ~/.bashrc # 或 .bash_profile 或 .zshrc 若项目运行于python .venv虚拟环境中,没有全局配置gcloud环境变量的需求,那么配置在虚拟环境中,通常在 venv/bin/activate。 请编辑激活activate脚本,增加以上bash中相同的export脚本。 方案 3:使用 gcloud 的 application-default 登录(便于使用默认的 gcloud 配置) 如果你已经使用 gcloud auth application-default login 配置了 gcloud ,其中包含你的项目和凭据,则你的脚本可以自动获取这些凭据。这很方便,尤其当你已经大量使用 gcloud CLI 时,因为它避免了显式设置环境变量。 然而,它不如方案 2 明确,并且需要确保你的默认项目设置正确。 gcloud config set project your-project-id gcloud auth application-default login 然后,在你的 Python 代码中,使用 google.auth.default() 获取凭据: ...

2023-2-16 · 1 分钟 · Atom.X

远程工作、异地多活

人为什么要终身老死在一个地方? 绿卡? 接到几个老友来信,问“你的绿卡办理得怎么样了?”。 我不打算拿绿卡一直住在固定某个地方,天下没有免费的福利,高福利国家的一半收入要交各种税, 赚的钱不能完全自己支配,只要钱给到位,对于物质生活而言,到任何地方都一样。 同样的生存之道适用于任何地方,若感到某个地方的生存环境不适应,不认同官方政策或民风习俗的做法,那么就不乐意多缴税,也不想长久待下去。例如政府可能用税收养一堆躺吃福利的懒汉,给某些难民的优待权利都高于一般的普通人。 我现在还在学习,也有很多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没搞清楚,没有时间考虑去赚很多钱,有生存的基本保障就够了。有大笔收入必须合法避税,这是富豪阶层主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漂泊着算临时居留,未来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网络,不依赖工作地点,无所谓在哪里,去善待自己的地方落户,找个更好的地方修养生息。 我还有很多理想有待实现,至于国籍是不重要的,如果找不到认同的地方,stateless无国籍生存也是一个选项。 然后我又想起下面这句关于如何看待政府的名言。 政府都是帮倒忙的 因为政府总是搞官僚主义瞎折腾,让我缴税支持你,至少你得善待我吧,实际它经常让我们陷入很多麻烦。 The nine most terrifying word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re, ‘I’m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I’m here to help.’ — Ronald Reagan, 40th president of US (1911 - 2004) 英语中最糟糕的九个词是“我是政府,我来帮忙的。” — 罗纳德里根,美国第 40 任总统 (1911 - 2004) 我比较严谨,不想转发别人篡改的内容,找到了这句话的源头,还真找到原话来自里根基金会。 更好的身份解决方案,称为“异地多活”。 异地多活 借用云计算术语,来说明或比喻一种更灵活的生存状态: 高可用,異地多活:工作和收入不受时间和地理位置的限定,可以自由在多地活动 术语释义:高可用 Highly available,異地多活 Multi-Site High Availability. 一个地方因风险失守,可以立即切换到另一个安全地区,就像服务器掉线可以立即切换,保障web app 99.99%的高可用。 推荐两个“异地多活”方案。 游牧资本家 我很认同他们的 slogan口号 “ GO WHERE YOU’RE TREATED BEST” 去善待你的地方! ...

2023-2-11 · 1 分钟 · Atom.X

兄弟志明和我们在有机农业圈的经历

他是我遇见的中国大陆最优秀的年轻农民之一,应该还有其他人,但我认识的好农民不多。 志明可媲美日本农业达人木村秋则,“种苹果的木村阿公”的故事一直为国内和台湾有机农业圈津津乐道。 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木村阿公的奇蹟蘋果 前言 我很早就想写志明,介绍给我的人脉圈,把他拉出来一起创业。我们有个约定,虽暂时相隔万里,一定要在不久的将来,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如同那些年在北京西北部郊区的农场小院里一样气氛融洽。 最近1年来,每次说起志明,就让我想起另一个,同样带着眼镜的另外一个农民。 徐州丰县的那个志明,在中国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上炫耀着,“用铁链拴着一个女人生8个孩子”,他要致力于成为洋洋得意的网红,还腆不知耻地收了大量无知网友的打赏礼金; 同样叫志明,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 彼此分明,彼志明是假的,此志明是真的,真的不说话,假的成网红。 世界颠倒了,就像我们种的有机农产品,假的比真的畅销。 我让他写一篇简历,两周内催了超过6次,他才勉强给了这么一张不到A4纸的文字,唉…… 经历这么丰富精彩的人,就是吐不出几句话,真正老实农民的天性。 每次想到他,我就想到下面这段文字: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不善社交的农民 在农业圈混迹十多年,我通讯录中的农业圈朋友超过1000人,至今还在联系的寥寥无几,很多人与我相识多年,或曾经一起有密切的共事合作,最终还是成了人生过客和陌路人。 和其他人都逐渐疏远,而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能保持联系,就在于对社会话题的共同见解,他在真正学习成长,虽然是个农民,每天在地里干活,但是他对社会的洞察和理解力要远超过很多白领精英,我也是在北上广大城市业界top3-5互联网大公司混过的,那些高薪白领们的见识真不如他这样的土农民。 我和志明分别在2011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离开北京,已经10多年过去了,我们仅仅在2019年秋天有过一次见面,而我必定记得在节假日主动给他问候,最近我保持每周与他联系,因为他终于想离开小山村了,我们在做准备工作。 他学农并务农,保守世界各地传统农民共同的优良特质 - “勤劳、坚韧、诚实、本分”,但区别于一般的中国农民,他很“聪明、勇敢、善于学习”,对于想进入社会闯荡的人,他“不善言辞和社交”却是个致命缺陷。 我也很厌恶社交,所以我能在2010年从城市返回农村,一扎根就是2年多,相比他而言,我更擅长一些社交,所以我有责任补上他的缺口,并顺势把他推出去。 我还没有去过他老家,对他的家庭背景不了解,我们彼此都不了解家庭背景,也很少谈论除了工作理想之外的其他话题,毕竟成年人更多关注的是大事件,而不是像青少年总是谈论惨淡的原生家庭怎么样。 他一个人在山村里坚守事业,农场很忙,他也很腼腆与外界沟通,每次得到的反馈信息都是:“还是老样子啦!”,因为不善言辞和表达,所以我们不知道他怎么了。 其实他有很多变化,例如:他注册了自己的农业公司、当上了村委会的主任、自然农法圈的经历、他老家越南边境线的故事。 发生了很多事,例如他买了中型拖拉机,这比开宝马上路更威猛帅气,拖拉机也一直都是我的梦想,这值得9张图和3个视频,可以好吹一阵子的牛,但他从未在社交媒体上对外讲。 他的社交媒体分享的永远都是植物、动物、昆虫、土壤、病害、自然农法、书上的几段话,他不知道如何炫耀自己的成就、技能、知识和财富。 为何出海? 我一直怂恿他离开坚守10多年的小山村,出海到更远地方闯荡,现在他终于同意了,因为大环境如此,再干20年也不会有什么成果,何苦一辈子把自己绑定在一块地上呢? 况且那块地并不属于我们,按照法律,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基本权益得不到保护的,农民是土地名义上的主人,其实只是佣工而已。 他坚持做有机和自然农法,哪天被乡霸或官府看上了,强行征用那块地,随时就来抢走,地上种了10多年的树和盖的栖身小房子也一并被推平铲除,盖上化工厂或开矿,让自然和有机在一个月内变成重度污染,你能怎么办?这样的故事我听到或见到的太多了。 只有少数例外,如果你家有高官和权贵后台,搞一块自己特供基地,有机食品均价比普通产品贵很多倍,普通人是吃不上的,那这块地可以长治久安,没人敢碰你,否则,花几年培养的有机土壤,迟早是保不住要还回去的。 大家都懂一个基本道理,建筑需要打地基,搞农业需要稳定的土地,在地基都不稳固时,就去盖上层建筑,这建筑肯定不牢固,迟早要塌陷的。 在农业圈混,大家都应该懂“没有私有土地和权益保障”的基本国情和政策,很多人并未吸取教训,前仆后继,这都是带着梦想和幻想的创业者。我和志明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都坚守了10年,不也是这样的吗?没有深刻的教训,则不足以敲醒固执沉睡的人,我们在大瘟疫时醒悟过来,然后赶快想办法逃离吧! 缘起三农公益 一切缘起于2010年,我们初次相聚在北京海淀区凤凰岭山脚下的小毛驴农场,有一批年轻人愿意下农村,从事支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义工,大部分人都是大学生,各种专业都有,也明显有一个特点,大部分都是农村来的孩子,也愿意再回到农村扎根,我也是其中之一。 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 百度百科: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 网站依然还在用,是我2011年给农场做的,当时情况非常艰苦,冬天零下5-10度,我们部分人住在没有暖气的房子,盖着2-3层厚的被子才能睡觉,早上起床,牙刷粘着杯子,毛巾成了一张笔直坚硬的画。 我主要在办公室从事IT维护,一切电脑和网络相关的工作,他负责农田作物的种植管理和记录。虽然职业分工不同,而共同话题是很多的,我们经常聚在一起读书和讨论各种话题,例如: 如何回到农村创业? 为何我们农村相对城市更落后? 为什么农民得不到基本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 也有一些宏大的社会和历史话题,例如: 世界会好吗,还有希望吗? 国家三农政策的解读 环境保护和有机农业 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点好笑,一帮年轻的泥腿子(农民)们,自己的温饱都没解决,却“拿着卖大白菜的钱,却操着卖白粉的心”。 志明上的是农业类大学,上学期间帮助农资公司卖农药化肥,他自己跑去做化学农业污染的调查,得到了一些惊人的数据,然后就报名参加了一些支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NGO社团活动,决志做有机农业,所以我们才有机会在北京的NGO公益项目中相聚。 我们住在集体宿舍,和任何一个地方的农民工宿舍一样的简陋条件,但那是一段比上大学还快乐的时光,每天农场完工后,我们聚在宿舍聊天或看书,兄弟们之间其乐融融。 冬天下雪结冰,傍晚农场收工,志明洗澡后穿着短裤拖鞋,在不同的院子和宿舍之间来回走动串门,那时我很惊讶,南方来的孩子怎么抗寒能力更强? 我俩都一样,和学生年轻人在一起很热情,对领导、官府和商人做派的人则明显无话可说。 他操着广东腔的普通话,刚开始经常没听懂,逐渐熟悉了,大家不再腼腆。在他快要离开之前,送给我一个香包,很女性化的小东西,说是送给我和女朋友的礼物,这兄弟很细心,大家都很穷,重在心意,我一直都记得。 为何离开? 当时农场的北京土著农民经常抓壮丁,看着老实的学生,就抓去田里干苦力,只要找到足够免费劳力干活儿,农民就可以给自己减轻负担,农民有工资,学生们都是义工,这也是温铁军教授告诉农场管理层的秘诀“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农民打成一片、接地气”,完全是文革那一套。 某天一个叫刚叔的农民,可能在家里受到老婆欺压,到农场来撒野了,发疯地追着打志明,理由是没有能叫动志明去田地里跟着干活儿,一直追到办公室,当着我们的面,对志明粗暴地扇耳光和敲脑袋。 因为志明长得天生瘦弱,且看起来很老实。我当时有点懵了,没来得及劝阻,然后农民就匆匆跑了,事后想想我觉得替兄弟很难过。 自此我也加深理解了一个事实,书和媒体上经常宣讲的“农民淳朴善良”,这不是普遍现象和事实,任何事都是有一个概率和比例,据我在农村成长和工作这么久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民无知愚钝”才符合事实,不知道怎么被官媒宣讲成了“淳朴善良”。 其实农田的劳力不属于志明的职责范围,他是农场里少数的正规农业科技专业的大学生,到农场实习的主要工作是协助做生产记录和技术指导,当然他和我在办公室里的义工也都没少体力劳动。 因为温教授指导建立的整套农业经济的管理体系极其失败,过去几十年能找到他的成功案例吗?我还没找到,但是可以经常看到教授在媒体上吹牛高谈阔论,有无数的学生义工当免费的铺路石,农场损失得起,也敢于不按照市场和经济规律运营。 很多刚来农场的年轻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真的无所谓物质生活的问题,即使吃住条件异常艰难,农村来的孩子都能吃苦,而最难以让人忍受的是非物质的问题 — 精神虐待。 我也经常被一些老员工用各种语言侮辱和欺负(也就比我早来1-2年算资深),他们缺懂些英文和IT的人,所以也不敢对我太过分。在哪里不被人欺压呢?我们热爱农村工作,所以我们长期坚守在那里。 我们最长干1-2年就各自回家,这个组织的弊病和问题是很深刻的,我们后来总结:“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主导的这个组织,实际注册为系列商业公司和公益组织的复合体,打着公益名义旗号,忽悠志愿者做免费劳动力,并诈骗社会各界做免费的市场传播推广。 其自身积累的内部问题和矛盾从未解决,导致人力资源一直都在流失,10多年过去,依然挂着冠冕堂皇的门面和旗帜。 所以学生们满怀希望进去,带着遗憾和失望离开,温教授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实际“散是漫天灰”,大家火热的心早已灰飞烟灭了,老教授一直在忽悠学生和公众,他的真实身份和目的将有待公布,我已经拿到一些调查材料可以证明老教授的问题。 找不到人生方向和道路的农村青年们,依然每年大批前仆后继去北京小毛驴农场,和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学习取经,犹如温教授当年经历的文革和知青下乡运动,历史在轮回重复,老教授和他的死党们其实把一切都看得非常清楚,在幕后操纵得心应手,将支持三农的学生们把玩于鼓掌之间,拿捏得稳稳的,跟随老教授多年的某老同学下了结论“温教授这只狡猾的老狐狸”。 我为学生义工们的热血青春浪费在那一坨土地上感到不值,因为只有少数人会醒悟并成长,我和志明就属于这极其少数,这是我为什么一直能和他保持联系的原因,而当年的大多数热血青年们只会变得越来越差,在社会大染缸中浸泡藏污纳垢,他们变成自己当年所厌恶的丑陋肮脏的样子。 将我过去10年在公益组织的经历,总结为另外一篇博客:公益黑历史,NGO是麻醉剂 ...

2023-2-8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