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交换app的扭曲变形

我一个月前到达乌克兰基辅,准备学习当地语言,并安装了语言交换app,但是一段时间后让我很失望,卸载了! 2021.6.14,乌克兰语 vs. 俄语 我决定在这里通过工作签证和居留许可临时工作不超过3年。 所以我考虑学习当地语言,大多数朋友推荐俄语,因为它在世界各地更流行。我认为如果我们更尊重当地人,我应该说乌克兰语。但朋友们认为这与民族情结无关,你在乌克兰说俄语,只有少数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才会生气。 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俄语还是乌克兰语?这两种语言非常相似。我想探索不超过1个月的时间来决定最终偏好哪一种。无论如何,我开始了在线自学乌克兰语音标和字母。 2021.7.1,两周后我可以阅读和拼写单词 我每天都在被动地学习俄语或乌克兰语。我没有刻意学习它,我已经能够读出许多路边广告牌并拼写出来。如果我在乌克兰或俄罗斯待的时间更长,我很确定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掌握它。 我仍然不能和当地人自由交谈,需要一些时间来练习,所以我决定去语言交换App寻求帮助,一位同事建议使用Tandem。这是我第一次使用语言交换App,让我们试试看效果如何? 在语言交换app上注册个人资料: 我的母语是中文,我的英语水平中等,日语水平初级,寻找乌克兰语或俄语的当地人做语言交换的伙伴。 2021.7.15,不到一个月后,我改变了语言交换的想法 我已经住在基辅1.5个月了,对当前的乌克兰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很多方面都和中国大陆非常相似。 我应该搬到西欧或北美,所以我不打算长期住在乌克兰。 我的博客中另一篇文章中解释了为何 “移民到更好的地方” 那么现在对我来说,当地语言不是必要的。 所以在当前阶段仅仅练习英语,我将通过雅思7分,之后,我或许把乌克兰语作为下一个目标。 我在语言交流社区的个人资料更改如下: 我的爱好:IT、计算机科学、远程工作、极客。 我想与之交谈的人:独立思考、聪明、思想开放、喜欢分享。 我的目标:我希望通过雅思认真考试并获得7分,能够流利地说英语,这里不是交友约会的社交场所。 我的话题:环境、人类学、宇宙学、农业食品、政治、体育、健康等。 Tandem - Atom 我为何退出语言交换app 2021.7.15,在安装这个App不到1个月后,我想退出Tandem,它不适合的某些原因如下: 效率低下 当一个语言App的核心功能被设计成即时消息时,但它不是一个专业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体验不是很好,我很了解这些软件的问题,因为我学习IT并在网络公司工作的缘故。 如果Tandem的开发是基于其他主要的学习App或即时消息软件,例如,Whatsapp、Telegram等。我很确定会有更多人在这里被激活,但Tandem可能会担心用户行为的失控。 学习 vs. 约会? Tandem类似于一个社交网络App,当我第一次登录Tandem社区时,至少有10个人跟我打招呼。 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是打个招呼,然后一生只出现一次,我有理由怀疑这是互联网公司的营销策略,通过机器人向人们批量打招呼,为了促销会员订阅量。 有一个女孩在她的Tandem个人资料中这样写道: 我婚姻幸福,所以如果你想一起学习语言以外的东西,请不要写信或关注我 :) Tandem正处于这种尴尬境地,既不像是语言学习App,也不像是约会App。这家app公司的OKR应该是如何让人们更多地做语言交换。但很多人并没有按照这个目标去交流语言学习,而是通过它寻找闲聊的人,约会或别有目的,这似乎也不是Tandem的错,用户行为已经失控了。 我建议语言伙伴转移到其他专业的即时消息软件,显然这对语言交换app不利。 如果我想练习英语,我应该找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不是以韩语为母语的人。似乎目前没有那么多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对我的母语中文感兴趣,也许是因为近年来中国关闭了大门,许多西方人发现他们更难生存并逐渐离开了。 更专业的App 我建议进行认真的语言学习,这是值得付费的。 Lingoda Rosettastone 高效的学习方式 - 写博客 我发现线上和线下的语言交流俱乐部和App状况都不好,我对语言交换伙伴如是说: 我们总是忙于日常生活和工作,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线下见面和交谈并不容易。所以我建议一种聪明的方法 - 写博客。 为什么要写博客? 为了高效的社交:在15分钟内更好地了解彼此,提前过滤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和话题,节省你宝贵的时间和生命能量。 为了英语学习:练习雅思考试中最难的部分,在高质量的对话前准备话题。 不要每天重复回答别人的愚蠢问题,对吧?告诉他们:请看我的博客和简历,它回答得更好,你还有其他好问题吗? 为什么要推广日语?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大多数人无法坚持练习。 除了俄罗斯学生索菲亚一直用英语和我交谈之外,她是唯一一个能坚持说话超过2周的人,尽管我们俩的英语都不太好。 当我犹豫不决,不知道偏爱哪种语言时。我的语言交换伙伴也几乎处于相同的境地。 索菲亚想学习韩语,并且对东亚感兴趣。我推荐她学日语,简短交谈后,她决定考虑2个月,最终偏爱哪一种。 我更了解东亚,主要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如果有人对东亚感兴趣,我肯定会推荐日本。 日本的文化: 最典型的传统和真实的文化特征。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新老国家。 许多人喜欢学习日语,因为著名的日本动画电影和美味的食物。我喜欢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所有人物。 ...

2021-6-14 · 1 分钟 · Atom.X

我们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科研型大学和职业技术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并标准化,这里我们只谈人性和精神层面的学习内容。 成人教育、自学成长 有些朋友经历事业挫败、家庭破裂、痛不欲生、以求解脱,于是孤注一掷,把终身积累所剩不多的钱全部拿去上心理课,或者迷信多种杂交类型的宗教,不少培训咨询班盯紧了这些人群的精神压力的利基市场,利用其在人生悬崖边的绝望之际,伸过来一根稻草,然后顺带就能大赚名利,尤其女性韭菜最容易收割,这是另一种形式的PUA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4558497 我最近的旅途中,看到一个与此题材相关的日本喜剧电影,內容非常精彩。 imdb:特殊演员 スペシャルアクターズ(2019) douban:特殊演员 スペシャルアクターズ(2019) 创建一个教派有多容易?据说只需要初中学历,能认字、会装神弄鬼、口才表达优秀者均可,也就是一个农民都可以轻易创建教派,在网络检索“农民,邪教”,可以找到历史上很多真实案例,规模比较大的譬如太平天国、义和团 …… 首先这是一门心理情绪管控的技术,与学历无关,也就是教育背景再高的人,如果右脑不够发达或情商低,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能力还不如一个偏远农村的文盲,为什么很多女大学生被小商贩给骗到中國江蘇北部偏遠落後的农村卖给农民強制做媳妇? 这样的组织很多,也许课程内容都很单纯,但是有人自己却走上了邪路和魔道。也不乏星光闪闪地被封神的导师,拥有众多粉丝和信徒,有情怀理想,获取了最宝贵的信任,有人将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押进去了。 你是否有过以下类似经历? 1. 传统文化 多年未见的朋友,突然在网上打招呼,她一上来就推一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公众号,而我谈话的首要关注点不是什么课程,我就想问“这几年不见,你过得怎样?在哪儿生活?做什么工作?”,但是对方一直含糊其辞或回避这些问题,交流过程中,她一直在推某某G老师讲的《道德经》,并信誓旦旦地说“解决各种个人和天下问题的法宝”,那我问”学习摸索了几年,你的问题解决了吗?“,依然始终没有得到回答。 还有朋友一出口就引经据典地讲“这是南(怀瑾)老师说的“,他们的不少言论没有说服力,明显逻辑混乱前后矛盾无法自圆其说,均将这些话都归结于是南老师讲的,南老师若在天有灵可能生气得坟头冒烟,从棺材板里站起来反斥一句”同学,我说过这句话吗?“。 他们还反复确认说一定要看某本经典,经常拉人去上某个传统文化培训班,如果你不看或说没这个需要,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了,于是交流就无法继续。 就像我们电商行业,很多公司把标语刷到公司墙上”比尔盖茨和马云说 ××× “,实际人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根本没说过这些话,但这些人依然执着于借用大师们的浩繁经典,编造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夹带私货达成自己的目的。 2. 宗教 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优秀的朋友,由于婚姻问题很崩溃,加入某感情和家庭关系辅导的机构,是一个结合心理学、佛教、道教、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杂交种的学习组织。 这个组织的创始人师傅很聪明,将流传已久的传统老古板的东西,与现代科技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善用思维导图软件,颇具现代感的迷惑性,鸡汤无论怎么看都觉得有营养(道理),这算传统文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每天在网络上学习课程,有许多同修相互在线学习,其热烈程度不亚于线下实体校园的氛围,可能在她最艰难的时刻,这个学习组织给了她莫大的希望和帮助,她将自己全部的积蓄投入到学习中,不少同学则投入更多。 3. 中医 我还认识一个留洋的医学博士,经常发很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战斗檄文,以及关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材料,他是没穿汉服的明粉,认为中国应该恢复到明朝或宋朝的状态,这才算正宗的传统文化和名族伟大复兴。他还推送了很多类似《白骨观实修心要》等佛教道教的奇闻怪论的文章,借此说我们身体不行太弱了需要锻炼,搞了些奇特的身体素质培训班,然后就开始来借钱了,与人谈话随时都是愤恨的表情,口眼歪斜,很明显已经疯了。 农业、中医、环保、国学、传统文化、宗教,天然地形成了一块韭菜地的生态圈。 因为这些范围内大量存在低素质、伪科学、未经证实的内容,缺乏辨别力,更合韭菜的胃口,韭菜不一定学历低,但会误入迷途。 保留自己的脑子,不人云亦云 无论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将来准备从事相关的职业,若你具备以下特征:先天或后天右脑模式为主的社交工作者,丰富情感,善于与人建立联系,那么比较适合你的有三个科目:人力资源HR、心理学、哲学。 如果您对探索精神深层次的科目感兴趣,建议上http://coursera.org/等国际公开课MOOC平台,有世界名校和科研机构的大量免费课程,可以拿到全球通用的完整规范的教程和资质认证。在精神层面的产品,也是普惠世人的,不会拿钱来衡量,就像空气、阳光、水一样,伟大的互联网、无线wifi信号不就是如此吗?每个人都在享用的好东西,非常廉价,甚至免费。 但是有人探索得比较远,探讨死亡和灵性世界等问题时跑偏了,去接近古今中外的难以实证的玄学: 东方:佛学、道学、易经、八卦算命、国学经典、传统文化; 西方:神学、基督教、催眠、(身心灵)通灵、灵性修行;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类似的民间草根组织,开发的各种玄学课程,学费动辄数千上万甚至十万级以上,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法外之地,甚至不少有诈骗和邪教性质。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作为普通人, 如何鉴别呢? 以下几点切记: 1.规范:看老师的背景,如果是世界名校教授,毕生从事科研著述立说,做过大量的科学方法的实证,那么可信度就较高,否则就不要采纳。犹如新型医药,要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的测试,拿到安全许可资质才能上市,精神层面的产品更应该如此; 2.钱:再怎么有诱惑力,别把钱给他们,贵的课程都不太正常,大概率就是个商业盈利项目,有更好免费的课程为啥不选呢? 3.人:不少自称通晓身心灵或心理学的人,从面相和体态可以看得出来,例如面色暗沉,过胖或过瘦,若他们整个人的身心状态糟糕,何以有说服力拉你下水呢? 一般受过高等教育,有比较好的职场记录的人,思维逻辑性强,因此对应的课程规范要求高,大概率不太容易陷入玄学迷信中,否则很有可能就是属于游走江湖的神棍,神叨叨把你带进陷阱就出不来了。

2021-6-3 · 1 分钟 · Atom.X

英语基本功

这些技能都可以在短期内突破,但熟练程度依赖于长期练习。 如何英语入门? 根据我的经验,提高英语基础技能的最佳方法: 首先是发音; 然后是能流利顺畅地听和说, 最后是阅读和写作; 因此,以上4项技能构成了英语学习的核心。 我们的大脑类似于计算机CPU,有快速的记忆和大容量存储,它可以在处理复杂的短语方面更好地工作,我们不需要过度关注词汇和语法。 请搜索我的其他文章,详细了解如何学习英语。 如何获得任何语言而不是学习它! How to acquire any language NOT learn it! 这个方法论让人耳目一新,像婴儿一样获得语言,不要用大脑思考,只是听和说。拿婴儿的图片书讲故事,练习初级会话。不要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解释,只关注目标语言。 语音 —— 外语入门基础 为什么要从发音开始?发音是最基本的技能,也是学习语言的首要核心要素。 在学习语言的初期阶段,与其花 3 个小时记忆语法、词汇和复杂的复合句,不如花 1 个小时练习发音,这更有价值。所以,请忘记在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去记忆语法、词汇和复杂的复合句。 国际音标 作为一个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我们最好找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在线导师,英语口音大概有两种:英国口音和美国口音。 训练语音的教材 找一个正版的教材,配上48个国际音标,如果ABC是0基础,需要找一个发音标准的老师,现在线上免费学习材料也不少,正常情况下,每天1-2小时,不超过3个月可以入门。 例如 British Counsil- Teaching tools - Phonemic chart 按照我理解的语音过关的标准是: 听写任意一个陌生的单词,能够将其音标完整地写出来,单词拼写能够90%正确率; 训练方法是,认真把每一个音标对应的单词互译,配合听力和口语发音,不需要记单词的含义。 最近听人推荐一个学习各种外语的app,罗塞塔石碑 有不少自学成才者推荐,我体验了一下感觉不错,我们80后是跟着磁带机学的外语,在2010年之前没有现在这么好用的软件。 一些新发现的平台,我还没好好用过,列在这里供参考,也欢迎大家提供测试后的反馈评价,例如 Lingoda 一个加拿大MacGill大学的语言学硕士,台湾小姐姐Chen Lily 教大家学英文的时候,推荐了这个平台用于做教练工具。 词汇 —— 扩充语料库 互联网的出现,直接把15年前火了一阵的文曲星给干掉了,我曾经花半个月收入,数千元巨资购入一个当时最贵的日本卡西欧电子词典,有英文和日文,可惜用了不到1年,就把这个高端货丢一边吃灰了。 我发现几十年前或一百年前的读书人的成才率特别高,那个时候别说互联网,连纸质图书都很难获取,很多人靠手工抄写教材,几年时间内学习掌握的知识比现在大多数人的效率高多了。 互联网和科技让人变得越来越懒惰,出现了一些学习的游戏,通过游戏来刺激孩子去学习,如果以后对游戏都厌倦了,更难以找到学习动力。 对于真正的学习者而言,电子词典,互联网,各种学习的科技神器对比纸质图书,显得并无多大优势,亲眼所见抱着大部头的纸质辞典和教材背下来通过考试的神迹不少。 所以不要贪婪,网络时代学习资料太多,随便找一个,坚持长期深入学习进去,一定有收获的。 词典 - 单词表、搜索主题和级别 牛津 牛津学习者词典 例如:Personal qualities, C1 Personality 剑桥词典例句更多,而牛津词典更适合搜索和类别选择。 剑桥 任何一部厚10cm那种正版的类似柯林斯,朗文字典都是好用的,互联网词典也越来越好,例如: 美林韦伯斯特 柯林斯 ...

2021-1-28 · 1 分钟 · Atom.X

阅读材料:组块化 (Chunking)

课程笔记:阅读材料:组块化 (Chunking)的中文翻译,其中引用的文章链接有待增加。 组块化 仅浏览您感兴趣的部分即可——这些课外补充的阅读材料完全是可任选的。 《A Mind for Numbers》 的第 4 章和第 7 章特别有用,它们提供了与模块 2 材料相关的有用信息和额外练习。 值得一读的补充性流行读物 Robyn Scott,《一个能对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30秒习惯》,2014年2月18日,《赫芬顿邮报》。这实际上是一篇关于组块化的精彩文章! David Glenn,《注意力分散》,2010年2月28日,《高等教育纪事报》。 Errol Morris,《病感失认者的困境:出了问题但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第一部分)》,2010年6月20日,《纽约时报》,Opinionator 专栏。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对错误的记忆促进更快学习》,2014年8月14日,《每日科学》。是的,错误确实能帮助你学习! Travis Bradberry,《新研究表明:多任务处理损害你的大脑和职业生涯》,2014年10月8日,《福布斯》。 Sue Shellenbarger,《涂鸦的力量:提高你的专注力和记忆力》,2014年7月29日,《华尔街日报》。 Colin Gerber,《记忆巩固和生产力都可以通过休息得到提高》,Quora,2014年11月。 Steven C. Pan,《交错效应:混合学习促进学习》,2015年8月4日,《科学美国人》。 更专业的参考文献(在本周视频中提及) 视频:什么是组块? Beilock, S. (2010). 《窒息》(Choke). 纽约: Free Press. Ericsson, K. A. (2009). 《专业特长的发展》(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纽约: 剑桥大学出版社. Gobet, F., & Clarkson, G. (2004). 专家记忆中的组块:支持神奇数字四的证据…还是二?《记忆》(Memory), 12(6), 732-747. Gobet, F., Lane, P. C. R., Croker, S., Cheng, P. C. H., Jones, G., Oliver, I., & Pine, J. M. (2001). 人类学习中的组块机制.《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6), 236-243. Guida, A., Gobet, F., Tardieu, H., & Nicolas, S. (2012). 组块、长时工作记忆和模板如何为专业特长获取的神经影像数据提供认知解释:一个两阶段框架.《大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 79(3), 221-244. doi: 10.1016/j.bandc.2012.01.010 Nyhus, E., & Curran, T. (2010). γ 和 θ 振荡在情景记忆中的功能作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7), 1023-1035. doi: 10.1016/j.neubiorev.2009.12.014. 视频:如何形成一个组块 - 第 1 部分 Baddeley, Alan, Michael W. Eysenck, and Michael C. Anderson. 《记忆》(Memory). 纽约: Psychology Press, 2009. Bransford, John D, A. L. Brown, R. R. Cocking, M Suzanne Donovan, and JW Pellegrino. 《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 华盛顿特区: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Brent, Rebecca, and Richard M. Felder. “通过解决已解决问题来学习.”《化学工程教育》(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46, no. 1 (2012): 29-30. Cho, Soohyun, Arron W. S. Metcalfe, Christina B. Young, Srikanth Ryali, David C. Geary, and Vinod Menon. “海马-前额叶的参与及儿童事实提取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因果相互作用.”《认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4, no. 9 (2012): 1849-66. Cooper, Graham, and John Sweller. “图式获取和规则自动化对数学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no. 4 (1987): 347. Cree, George S, and Ken McRae. “分析支撑‘花栗鼠’(chipmunk)、‘樱桃’(cherry)、‘凿子’(chisel)、‘奶酪’(cheese) 和‘大提琴’(cello)(以及许多其他此类具体名词)意义结构和计算的因素.”《实验心理学杂志 - 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General) 132, no. 2 (2003): 163-200. Gobet, F., and N. Charness, eds. 《国际象棋与游戏》(Chess and Games). 收录于 K. Anders Ercisson, Neil Charness, Paul Feltovich and Robert R. Hoffman 编辑,《剑桥专业特长与专家表现手册》(Cambridge Handbook on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6. Gobet, F., and G. Clarkson. “专家记忆中的组块:支持神奇数字四的证据…还是二?”.《记忆》(Memory) 12, no. 6 (2004): 732-47. Gobet, F., P.C.R. Lane, S. Croker, P.C.H. Cheng, G. Jones, I. Oliver, and J.M. Pine. “人类学习中的组块机制.”《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 no. 6 (2001): 236-43. Gobet, Fernand. “专业特长的组块模型:对教育的启示.”《应用认知心理学》(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no. 2 (2005): 183-204. Guida, A., F. Gobet, H. Tardieu, and S. Nicolas. “组块、长时工作记忆和模板如何为专业特长获取的神经影像数据提供认知解释:一个两阶段框架.”《大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 79, no. 3 (Aug 2012): 221-44. Mastascusa, Edward J., William J. Snyder, and Brian S. Hoyt. 《STEM学科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EM Disciplines).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Jossey Bass, 2011. Nyhus, E., and T. Curran. “γ 和 θ 振荡在情景记忆中的功能作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 no. 7 (Jun 2010): 1023-35. Sweller, John, Paul Ayres, and Slava Kalyuga.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纽约: Springer, 2011. 视频:如何形成一个组块 - 第 2 部分 Brent, Rebecca, and Richard M. Felder. “通过解决已解决问题来学习.”《化学工程教育》(Chem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46, no. 1 (2012): 29-30. Cho, Soohyun, Arron W. S. Metcalfe, Christina B. Young, Srikanth Ryali, David C. Geary, and Vinod Menon. “海马-前额叶的参与及儿童事实提取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因果相互作用.”《认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4, no. 9 (2012): 1849-66. Cooper, Graham, and John Sweller. “图式获取和规则自动化对数学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no. 4 (1987): 347. Cree, George S, and Ken McRae. “分析支撑‘花栗鼠’(chipmunk)、‘樱桃’(cherry)、‘凿子’(chisel)、‘奶酪’(cheese) 和‘大提琴’(cello)(以及许多其他此类具体名词)意义结构和计算的因素.”《实验心理学杂志 - 总论》(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General) 132, no. 2 (2003): 163-200. Gobet, F., and N. Charness, eds. 《国际象棋与游戏》(Chess and Games). 收录于 K. Anders Ercisson, Neil Charness, Paul Feltovich and Robert R. Hoffman 编辑,《剑桥专业特长与专家表现手册》(Cambridge Handbook on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6. Gobet, F., and G. Clarkson. “专家记忆中的组块:支持神奇数字四的证据…还是二?”.《记忆》(Memory) 12, no. 6 (2004): 732-47. Gobet, F., P.C.R. Lane, S. Croker, P.C.H. Cheng, G. Jones, I. Oliver, and J.M. Pine. “人类学习中的组块机制.”《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 no. 6 (2001): 236-43. Gobet, Fernand. “专业特长的组块模型:对教育的启示.”《应用认知心理学》(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no. 2 (2005): 183-204. Guida, A., F. Gobet, H. Tardieu, and S. Nicolas. “组块、长时工作记忆和模板如何为专业特长获取的神经影像数据提供认知解释:一个两阶段框架.”《大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 79, no. 3 (Aug 2012): 221-44. Mastascusa, Edward J., William J. Snyder, and Brian S. Hoyt. 《STEM学科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EM Disciplines).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Jossey Bass, 2011. Nyhus, E., and T. Curran. “γ 和 θ 振荡在情景记忆中的功能作用.”《神经科学与生物行为评论》(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 no. 7 (Jun 2010): 1023-35. Rohrer, Doug, and Harold Pashler. “人类学习的最新研究挑战传统教学策略.”《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 39, no. 5 (2010): 406-12. Sweller, John, Paul Ayres, and Slava Kalyuga.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 纽约: Springer, 2011. 视频:能力错觉、回忆的重要性、小测试与犯错 Baddeley, A., Eysenck, M. W., & Anderson, M. C. (2009). 《记忆》(Memory). 纽约: Psychology Press.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Dunlosky, J., Rawson, K. A., Marsh, E. J., Nathan, M. J., & Willingham, D. T. (2013). 用有效的学习技巧改善学生学习:来自认知和教育心理学的有前景方向.《公共利益中的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14(1), 4-58. Dunning, D. (2011). 第 5 章:邓宁-克鲁格效应:论对自身无知的无知 (卷 44). Geary, D. C., Boykin, A. W., Embretson, S., Reyna, V., Siegler, R., Berch, D. B., & Graban, J. (2008). 《国家数学咨询小组任务组报告;第 4 章:学习过程任务组报告》. 2008. Guida, A., Gobet, F., Tardieu, H., & Nicolas, S. (2012). 组块、长时工作记忆和模板如何为专业特长获取的神经影像数据提供认知解释:一个两阶段框架.《大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 79(3), 221-244. doi: 10.1016/j.bandc.2012.01.010 Karpicke, J. D. (2012). 基于检索的学习:主动检索促进有意义学习.《心理科学当前方向》(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3), 157-163. Karpicke, J. D., & Blunt, J. R. (2011). 对‘检索练习比概念图精细化学习产生更多学习’评论的回应.《科学》(Science), 334(6055), 453-453. Karpicke, J. D., & Blunt, J. R. (2011). 检索练习比概念图精细化学习产生更多学习.《科学》(Science), 331(6018), 772-775. doi: 10.1126/science.1199327 Karpicke, J. D., Butler, A. C., & Roediger III, H. L. (2009). 学生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学生在自学时是否会进行检索练习?《记忆》(Memory), 17(4), 471-479. Karpicke, J. D., & Grimaldi, P. J. (2012). 基于检索的学习:增强有意义学习的视角.《教育心理学评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4(3), 401-418. Keresztes, A., Kaiser, D., Kovacs, G., & Racsmany, M. (2013). 测试通过稳定大脑大区域网络中的激活模式促进长期学习.《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2013年6月24日提前在线发表)). doi: 10.1093/cercor/bht158 Kornell, N., Hays, M. J., & Bjork, R. A. (2009). 不成功的检索尝试能促进后续学习.《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5(4), 989. Mastascusa, E. J., Snyder, W. J., & Hoyt, B. S. (2011). 《STEM学科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EM Disciplines).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Jossey Bass. McDaniel, M. A., & Callender, A. A. (2008). 认知、记忆与教育. 收录于 H. L. Roediger (主编), 《记忆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emory), 第 2 卷 (pp. 819-843). 英国牛津: Elsevier. Morris, E. (2010, June 20). 《病感失认者的困境:出了问题但你永远不会知道是什么(第一部分)》,《纽约时报》. Pennebaker, J. W., Gosling, S. D., & Ferrell, J. D. (2013). 大班在线每日测试:提升大学表现同时减少成绩差距.《PLoS ONE》, 8(11), e79774. Pyc, M. A., & Rawson, K. A. (2010). 为什么测试能改善记忆:中介有效性假说.《科学》(Science), 330(6002), 335-335. Roediger, H. L., & Butler, A. C. (2011). 检索练习在长期保持中的关键作用.《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5(1), 20-27. Roediger, H. L., & Karpicke, J. D. (2006). 测试记忆的力量:基础研究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心理科学视角》(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181-210. Roediger, H. L., & Pyc, M. A. (2012). 改进教育的廉价技术:应用认知心理学增强教育实践.《记忆与认知应用研究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1(4), 242-248. doi: 10.1016/j.jarmac.2012.09.002 Rohrer, D., & Pashler, H. (2010). 人类学习的最新研究挑战传统教学策略.《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 39(5), 406-412. 视频:组块库的价值:压缩、迁移、创造力与意外发现法则 Bransford, John D, A. L. Brown, R. R. Cocking, M Suzanne Donovan, and JW Pellegrino. 《人是如何学习的》(How People Learn). 华盛顿特区: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Cooper, Graham, and John Sweller. “图式获取和规则自动化对数学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no. 4 (1987): 347. Gobet, F., and N. Charness, eds. 《国际象棋与游戏》(Chess and Games). 收录于 K. Anders Ercisson, Neil Charness, Paul Feltovich and Robert R. Hoffman 编辑,《剑桥专业特长与专家表现手册》(Cambridge Handbook on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6. Gobet, F., and G. Clarkson. “专家记忆中的组块:支持神奇数字四的证据…还是二?”.《记忆》(Memory) 12, no. 6 (2004): 732-47. Gobet, F., P.C.R. Lane, S. Croker, P.C.H. Cheng, G. Jones, I. Oliver, and J.M. Pine. “人类学习中的组块机制.”《认知科学趋势》(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5, no. 6 (2001): 236-43. Gobet, Fernand. “专业特长的组块模型:对教育的启示.”《应用认知心理学》(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9, no. 2 (2005): 183-204. Guida, A., F. Gobet, H. Tardieu, and S. Nicolas. “组块、长时工作记忆和模板如何为专业特长获取的神经影像数据提供认知解释:一个两阶段框架.”《大脑与认知》(Brain and Cognition) 79, no. 3 (Aug 2012): 221-44. Ischebeck, A., L. Zamarian, M. Schocke, and M. Delazer. “心算中知识的灵活迁移——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神经影像》(NeuroImage) 44, no. 3 (Feb 1 2009): 1103-12. Johnson, Steve. 《好创意从何而来》(Where Good Ideas Come From). 纽约: Riverhead, 2010. Kounios, John, and Mark Beeman. “顿悟时刻!(Aha! Moment):顿悟的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当前方向》(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no. 4 (2009): 210-16. Mastascusa, Edward J., William J. Snyder, and Brian S. Hoyt. 《STEM学科的有效教学》(Effective Instruction for STEM Disciplines). 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 Jossey Bass, 2011. Rocke, A.J. 《形象与现实》(Image and Reality).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2010. Simon, H.A. “一个组块有多大?”.《科学》(Science) 183, no. 4124 (1974): 482-88. Simon, H.A., and W.G. Chase. “国际象棋中的技能:国际象棋任务实验和熟练表现的计算机模拟揭示了人类的一些知觉和记忆过程.”《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 61, no. 4 (1973): 394-403. Simonton, Dean Keith. 《科学天才》(Scientific Genius). 纽约: 剑桥大学出版社, 2009. Solomon, Ines. “科学课堂中的类比迁移和‘功能固着’.”《教育研究杂志》(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 no. 6 (1994): 371-77. 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释放隐喻的力量 Chen, Q., et al., “支持创造性用途和创造性隐喻生成的共同大脑激活和连接模式.”《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ia), 2023, 108487. Holyoak, K.J. and D. Stamenkovic, “隐喻理解:理论与证据的批判性回顾.”《心理学通报》(Psychol Bull), 2018. 144(6): p. 641-671. Lakoff, G., “绘制大脑的隐喻回路:日常推理中的隐喻思维.”《人类神经科学前沿》(Front Hum Neurosci), 2014. 8: p. 958. Lakoff, G. and M. Johnson,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008,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Mollick, E., 《协同智能:与人工智能共同生活和工作》(Co-Intelligence: Living and Working with AI). 2024: Portfolio. Sejnowski, T., 《关于ChatGPT你想知道的一切:大语言模型与人工智能的未来》(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ChatGPT: Large Language Models and the Future of AI). 2024. Stamenković, D., N. Ichien, and K.J. Holyoak, “隐喻理解:一种个体差异方法.”《记忆与语言杂志》(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19. 105: p. 108-118. 视频:过度学习、窒息、定势效应 (Einstellung Effect) 与交错学习 Beilock, S. (2010). 《窒息》(Choke). 纽约: Free Press. Bilalic, M., McLeod, P., & Gobet, F. (2008). 专家的不灵活性——现实还是神话?量化国际象棋大师中的定势效应.《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56(2), 73-102. doi: 10.1016/j.cogpsych.2007.02.001 Bilalić, M., McLeod, P., & Gobet, F. (2008). 为什么好想法会阻碍更好的想法:有害定势(思维定式)效应的机制.《认知》(Cognition), 108(3), 652-661. doi: 10.1016/j.cognition.2008.05.005 Carey, B. (2012). “认知科学与代数预备.”《纽约时报》, 9月2日. Duarte, N. (2012). 《哈佛商业评论说服性演示指南》(HBR Guide to Persuasive Presentation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Feynman, R. (1985). 《别闹了,费曼先生!》(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纽约: W. W. Norton. Geary, D. C. (2011). 现代课堂中的原始大脑.《科学美国人思维》(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2(4), 44-49. Kuhn, T. (1962).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第 2 版 (1970)).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Luchins, A. S. (1942). 问题解决中的机械化:定势效应的影响.《心理学专论》(Psychol Monogr), 54(6), 1-95. Pachman, M., Sweller, J., & Kalyuga, S. (2013). 知识水平和刻意练习.《实验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2), 108-119. Roediger, H. L., & Pyc, M. A. (2012). 改进教育的廉价技术:应用认知心理学增强教育实践.《记忆与认知应用研究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1(4), 242-248. doi: 10.1016/j.jarmac.2012.09.002 Rohrer, D., Dedrick, R., & Burgess, K. (2014). 交错数学练习的益处不仅限于表面相似的问题.《心理通报与评论》(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8. doi: 10.3758/s13423-014-0588-3 Rohrer, D., & Pashler, H. (2007). 不增加学习时间而提高保持率.《心理科学当前方向》(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4), 183-186. Rohrer, D., & Pashler, H. (2010). 人类学习的最新研究挑战传统教学策略.《教育研究者》(Educational researcher), 39(5), 406-412. Schoenfeld, A. H. (1992). 学习数学思维: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元认知和意义建构. 收录于 D. Grouws (主编), 《数学教学与研究手册》(Handbook for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纽约: MacMillan. Taylor, K., & Rohrer, D. (2010). 交错练习的效果.《应用认知心理学》(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4(6), 837-848. 翻译说明: 术语一致性: 核心概念如 “Chunking” 统一翻译为 “组块化”(认知心理学标准译法)。“Einstellung effect” 译为 “定势效应”。“Recall” 译为 “回忆”,“Interleaving” 译为 “交错学习”。 标题格式: 主标题(如 “Reading: Chunking”, “Worthwhile Additional Popular Works”)保留结构并加粗。副标题(如文章标题)使用书名号《》,作者和出版物信息按原文顺序翻译。 出版物名称: 知名出版物(如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Daily, Forbes)采用通用中文译名(《纽约时报》、《每日科学》、《福布斯》)。其他按字面翻译或音意结合(如 The Huffington Post -> 《赫芬顿邮报》, Quora -> Quora)。 文献引用格式: 作者姓名保留原文(不翻译)。期刊名、书名、出版社名等尽量找到通用译名或进行合理翻译(如 “Memory” -> 《记忆》,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剑桥大学出版社)。文章标题、书名用书名号《》标注。 视频小节标题: 视频小节标题(如 “Video: What is a Chunk?")翻译为 “视频:什么是组块?",并用引号标出以示区分。 “In Video Questions”: 该部分按字面意思翻译为“视频中的问题”,并保留其位置在最后。 文化适配: 对文章标题或书籍标题的翻译力求准确传达原意,并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如 “The 30 Second Habit…” -> 《一个能对你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30秒习惯》)。

2019-8-27 · 8 分钟 · Atom.X

同学互评作业:关于学习挑战的反思性论文

我的作业题目:如何在不撒谎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营销? * 描述你当前的学习生涯和潜在轨迹(如已知)。 例如,你在加拿大、喜欢绘画、目标是获得工作室艺术学位的大二学生吗?是在智利不确定未来专业方向、但喜欢数学和物理的高中生吗?还是在美国六十多岁退休的汽车行业高管,一直热爱旅行,现在想学习全新的东西?(这部分请使用250字或更少) 我已经工作多年,然后独立创业时,有个小团队,成员都是IT技术背景。我当选队长,是个年纪最大的“老大哥”角色。最重要的是,任何项目必须有个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络的人。 我的可爱伙伴们都非常害羞,在某种程度上社恐,这可能是很多IT从业者的特征。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出门,喜欢网络游戏,宅在家里喝可乐水,我差不多也是这样。 我觉得周围的大多数市场营销方式(在中国)都在欺诈,即使是行业排名前3-5名的顶尖大公司,也不免涉及夸大或不实的营销说辞,我曾经也是他们的一员,而我的天性厌恶撒谎欺诈,所以我经常跳槽,真的不想再和那些败类们打交道了。 不幸的是,为了生存,为了事业理想,我们必须走出去,直面那些恶心的人和事。 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是 - 缺乏正念心态! 简要描述对你很重要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可能是通过某门特定的课程、在某个学位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者是学校之外的事情,比如掌握烹饪专业知识。(250字或更少) 于是我开始学习和寻找解决方案,如何在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恶劣的人文环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奋斗的正念心态,最终实现事业成功的目标。 这需要很多能力,具体包括:团队建设、社会关系、市场营销、媒体写作、企业管理等。 在学生时代,我虽然喜欢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和哲学相关的课题,但事实上我完全不擅长,我的这些学科成绩总是不及格。 相对而言,我的理工科成绩(数学、物理)可以名列前茅,且习惯通过技术方法解决问题。 我热爱类似本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不是纯心理学课程,而是社会学、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混合体。 在实现你的学习目标过程中,你最大的心理挑战是什么? (250字或更少) 自我复盘过往经历,我的最大心理挑战是,遇到厌恶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我总是选择逃避。 更进一步分析解决方案,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的特征,可以采取被动的社交模式,吸纳其他人来找我,而非我主动找别人,并且筛选社交对象的主动权掌握在我手上,这样就不存在逃避的问题了。 被动社交通过新媒体实现,尤其创始人必须写专栏和个人博客,与谈话和口头表达相比较,写作是更容易的媒体形式。 虽然我喜欢做记录写日记,硬盘和邮箱中存储了海量的各种草稿文件,但是我从未公开发表过日志,因为我的文章写得乱七八糟,写作也成了一个挑战。 我能明显意识到,此并非我的写作技巧和文风问题,而主要障碍在于我的过度发散的思维方式,无法聚焦在某一论题上系统论述,导致失去编辑稿件的耐心,因此难以形成有主题观点的文章系列。 概述与你挑战相关的现有研究或学习技巧。提供至少三个研究或学习技巧的参考。 (使用300字或更少) 跨越陷阱 我常常遭受来自团队内部伙伴和外部社会的双重负面情绪困扰,真的像夹在铁砧和锤子之间的压力。如果我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能引导周围人的情绪,有时候我看周围就像孩子一样幼稚时,我会谅解他们的无知并放下心里负担。 由于我实在不擅长上课学习与“精神、心理、神学”相关的课题,那么我可以花点钱去结交正念教练和朋友圈,当我缺电的时候,及时找他们充电,这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因为一念之差就无法跨越情绪陷阱。 远程工作 我擅长IT技术,因此更利于远程工作,我依然需要避开那些那些没必要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他们让人厌恶且浪费时间。 感谢这个伟大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在家工作,如果我不喜欢社交互动,那我就不需要出门。更不需要为了生意,去和胡说八道的人吃饭喝酒。 强化写作 一个人独立远程工作也许有利于研发技术和学习,但这样长期工作的最大弊端是造成自闭症的性格。因此,我乐于以技术专家的头衔和角色参与少量的社交活动,适度的演讲和公众活动,有利于更健全的人格。 持续的社会影响力,更多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尤其需要强化写作能力,通过网络评论揭露虚假欺诈行为,这也是一种业余生活的调剂。 依然可能会感到孤独,需要克服惰性、自我激励,因此加入网络写作的社群,和一群类似的朋友互相扶持和帮助,当我们朋友遍天下的时候,就更容易攻克困难,不断实践练习写作,也让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应用你对研究发现或学习技巧的知识来克服你的挑战。(使用300字或更少) 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核心,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克服内心的障碍,并直面挑战。 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不能仅仅依靠自己,我们要借助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以及朋友圈的力量,信任上帝(或命运/天道),相信明天会更好。

2019-8-26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