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必要写文章?

论从写文字形式的自媒体拓展社交和启动创业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发展,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本降低,目前短视频很流行,早先10年前图片社交平台很流行,更早在20年前,博客文章是最流行的。无论在任何时代,即使通用AI智能体达到相当高水平,就网络媒体技术而言,文本始终是搜索最友好的媒介。 参考另一篇:如何让别人更好地认识你? 成长背景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不幸的是,我学生时代的现实环境中,无论是在家庭、学校或社会很少遇到好老师,一直靠自己野蛮生长,走很多弯路,踩过很多坑。 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找到很多有极大帮助的信息,靠自己勤奋努力,才有了不错的生存机会。 我们通过网络认识一些真诚的朋友,大家互相支持鼓励,这些微弱的力量非常重要,交流促进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样写文字(博客)就有了动力和必要,这是我很愿意在网络上通过文字分享的原因。 非常感谢这个时代,希望大家都能避免不必要的人生障碍,及早成功! 用文字表达更高效 推荐写文字,而不是首选录音视频?因为: 对比 文字 音视频 准确度 客观、理性 随意、不严谨 编辑难度 容易 困难 制作成本 低 高 耗时 较短 较长 编辑难度、制作成本、耗时 文字反复编辑修改更容易,我的一篇文字稿子可能10年前写的,还在修改,打开编辑器,几分钟就改好了,只需一个git命令,在1分钟内能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远程资料库,因此写文字的成本比较低; 音视频更难以编辑,首先得一台配置好显卡的电脑,硬件成本也更高,后期编辑耗费的时间精力比文字至少多3倍。因此音视频的制作成本较高; 准确度、思维深度 实时的网络会议、语音电话等方式,随意性太大,思维不够缜密,口述大多数时候是不够准确的,甚至同一件事的讲述,每次都有差别。 文字书写会更客观理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当一个人安静写作的时候,就是锻炼大脑思维的过程,才会进入到一种深刻的状态,更好地严谨表达。 效率对比 通过文字,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了解一个人和项目,15分钟之内看完陌生人的简历,了解他们大部分重要经历,几天之内看完陌生人的博客,了解他们过去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心路历程。 但是,若想通过口头讲述介绍,几天或几小时之内了解一个人可能吗? 光速:眼睛和大脑联合工作的效率接近光速,普通人每分钟阅读文章的速度约200-300字,经过快速阅读训练的人,速度将快数倍,信息获取速度较快,且训练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声速:短视频主要通过画面吸引人,音频相对更简单高效一些,普通人听音频的平均速度约150-200字每分钟,无法快速跳读,超级播音员和绕口令大师可以实现多倍速,但是普通人也听不懂,耳朵接受不了; 声音速度比光速慢太多,这大概是物理定律。 根据文字信息传递效率的对比分析,三种媒介的速度高低排序如下: 文字阅读(最高效) 平均速度:200-300字/分钟(中文) 优势:可主动控制速度,支持跳读/回看 效率公式:文字量 ÷ 阅读时间 案例:3000字文章约需10-15分钟 短视频(效率波动较大) 纯文字转化率:150-200字/分钟(旁白字幕) 实际效率折损因素: 画面停留时间(平均3秒/镜头) 特效/转场占用时长 多模态信息干扰(图文分离) 典型数据:3分钟短视频对应文案约500字 音频(线性传播最低效) 标准语速:160-180字/分钟(中文播客) 效率瓶颈: 无法加速(默认1.0x播放) 无视觉辅助记忆 信息密度需配合听觉优化 对比实验:同内容音频比文字慢30%-50% 量化对比模型 假设信息量=1000字: 阅读:3-5分钟 短视频:5-7分钟(含视觉包装) 音频:6-9分钟 认知科学补充 文字处理带宽:约400bps(神经传导速度) 视听整合带宽:约60bps(多通道干扰) 工作记忆负荷:文字<音频<视频 ...

2022-1-3 · 1 分钟 · Atom.X

乌克兰农业食品市场探索

乌克兰食品和农业大型企业 The head offices of the large agro-industrial company in Khmelnytskyi 地区的大型农业公司 Khmelnytskyi Investment Profile Svarog West Group svarog-agro.com/en/home Dubovo - agro LLC dubovo-agro.com/en/pro-nas/ Pros kuriv - agro LLC delikates.com.ua Svarog West Group https://latifundist.com/en/spetsproekt/328-svarog-vest-grup-vizitka-korporatsii The Svarog West Group agricultural corporation 可能是乌克兰本土最大的农业投资综合性集团 目前网站打不开,似乎作为寡头被政府打掉了,linkedin里面的页面也找不到。还出现了该公司逃避农业机械公司 Agrotek 债务的新闻 https://www.unian.info/economics/svarog-west-group-evades-debts-to-agrotek-11068970.html 温室蔬菜供应商清单 客户区域: 鲍里斯皮尔区 Бориспільський район 小型农场,供应精品瓜果蔬菜(规模太小) https://morkvafarm.com.ua/ https://g.page/MorkvaFarm?share 现代都市农场,室内温室和高科技,水培,鱼菜共生,产出效率高,清洁(已关闭) http://city-farm.com.ua/en-US/#contact https://goo.gl/maps/VEFFwemkBfTWhV6m9 专业从事微型芽苗菜生产,类似豆芽,豆苗等(测试阶段) https://okzelen.com/ https://goo.gl/maps/eJTB8gKHEg3VLkdZ9 Цветочные теплицы Floravital 是一个种植鲜花的温室,技术应该比一般的中国传统蔬菜大棚好,可重点考察温室建造技术。 https://maps.app.goo.gl/JT8aq1RvETAhfHSm8 在Lisova 大市场附近有一个温室建造公司 teplitca温室公司 谷歌地图 teplitca 温室隔壁是一个种植芽苗菜的公司 iamfood 谷歌地图 在没有充足光照的冬天,芽苗菜和叶类菜还可以生长,但是瓜果类就不太可能了。 樱桃农场- 别墅建造商,也喜欢用农场概念 ...

2021-10-3 · 1 分钟 · Atom.X

有关姓资姓社大争论资料汇编

牟其中第三次出狱创业,我加入创业团队,这是他推荐的阅读材料,了解他亲身经历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坷坎历程。 资料来源 《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第二章节选 马立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书号:ISBN:9787509727966 下載:《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chapter2.docx 目录 第35页,第二波:问一问姓社姓资 1 第44页,第三波:四份万言书抹黑私营经济 8 第51页,第四波:呼唤再来一次“文革” 12 注释: 第35页,第二波:问一问姓社姓资 1989年风波刚过,老左派就认为清算改革开放的机会到来了。忍受了几年边缘化,该报一箭之仇了。 1989年下半年,民间传言透出凶险和不祥: “听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抓阶级斗争了。” “知识分子尾巴又翘起来了,还是毛主席说得对,得让他们夹起尾巴做人。” “留学政策要变,回国探亲的出不了国门了。” “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 …… 1990年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中宣部长王忍之的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中提出一个日后引起激烈争议的著名议题:“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这是八九风波之后,第一篇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的重头文章。 作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指什么呢?文章说:“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文章还质问道:“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 这是把私营经济和自由化绑在一起。 北京《当代思潮》1990年第l期发表《用四项基木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1990年6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文章说,“搞自由化”的人“企望从经济的多元化中,自然生长出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多元化”。 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 读过《邓小平文选》的人知道,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① 《谁说》一文的作者明知道邓小平的讲话,却批判道:“‘社会主义不清楚论’是一种嘲弄马克思主义,糟蹋共产主义政党,向正在开拓通往社会主义之路和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广大群众大泼冷水的理论。” 这样说来,该文作者自然清楚社会主义是怎么回事了。他在文章中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第一条就是“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篇文章的矛头,显然是对着支持私营经济的邓小平来的,对着改革开放来的。 要请教作者的是,中共十五大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这个定义符合不符合社会主义呢? 以上几篇文章,都是质疑私营经济的正当性,这是一个焦点。 当时另一个焦点,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问题。 1990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文章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因而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从整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0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文章说:“资产阶级自由化……集中攻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以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集体主义,竭力美化资本主义。” 1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文章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恰逢这一年,柏林墙倒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垮掉。几代中国人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共产党解散。 中国紧张地注视着,惶惑不安笼罩着人们心头。谁要是提改革开放,就有“自由化”之嫌。人们在会上发言,都要跟报纸对口径。有人提出,北京应该出头,挑起世界革命重担。 12月24日,邓小平讲话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③ 这就是韬光养晦。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他这是第五次来上海过春节了。这一次,他心事重重,有重要的话要说。目睹上海老旧破败的面貌,邓小平心里不是滋味。1月28日到2月18日,邓小平与上海市干部多次谈话,主要内容是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的《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他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④ 邓小平对京城一些人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批判市场经济很不以为然。他说:“当时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有许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嘴里不说,心里想不通,有的顶了两年,我们等待。”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⑤ 邓小平鼓励上海人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他说:“希望上海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⑥ 邓小平谈话在上海干部圈内引起了震动。他的谈话精神,通过一个奇特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这一年2月13日,距春节还有两天。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处长施芝鸿打电话给解放日报社的朋友,说市委书记朱镕基在市委办公厅第一党支部会议上传达了小平同志在上海六次讲话的精神,很有新意。报社党委书记周瑞金和评论部主任凌河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请施芝鸿出来一聚。三个人聊天之际,周瑞金拍板决定,大年初一的评论就按照小平同志讲话精神来写。 2月15日,大年初一,羊年头一天。《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凌河执笔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署名皇甫平。文章说,要“突破任何一种僵滞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施芝鸿执笔的一篇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也署名皇甫平。周瑞金事后回忆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篇,这篇文章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了出来。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半个月之后,3月15日,《人民日报》与《解放日报》针锋相对,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文章说:“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解放日报》吃了豹子胆,不理会北京的责难。3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老作者沈峻坡执笔的一篇评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时仍旧署名皇甫平。文章的要害在下面一句话:“如果我们仍旧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皇甫平系列评论触碰了老左派舆论的要害,立即遭到围攻。 4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第2期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文章说:“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做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在不问姓社姓资的排斥下,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在不问姓社姓资的口号流行时,主张经济上私有化、市场化,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意识形态上多元化的思潮,曾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 北京出版的《高校理论战线》6月出版的第3期发表《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一文。文章说:“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还是姓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邓力群的长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这篇文章重新祭起了阶级斗争这个“法宝”。文章说,全国人民面临着“双重任务——阶级斗争与全面建设”。这就把基本路线规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非但如此,阶级斗争还排在经济建设的前面。邓力群说:“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岂不是要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拾“以阶级斗争为纲”么? 邓力群在这个敏感时刻提出这样重大的理论修正,显示了老左派领军人物的分量。邓力群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的十三大上,由于他坚持左倾思想,名声很差,结果在中央委员差额选举中落选,紧接着,又在中顾委常委选举中落选。邓小平说:承认选举,不作变动。故此,邓力群对邓小平一直耿耿于怀。邓力群所著回忆录《十二个春秋》说,中委和中顾委常委落选,对我有刺激。邓力群自1982年到2001年,在老左派群体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核心作用,社会舆论也称邓力群是“左王”。 左王上阵,鼓舞了左倾阵营的士气。《真理的追求》7月号发表《重提姓社与姓资》。文章说:“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就是改革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通俗表达。”“所谓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本来是精英们为了暗度陈仓而释放的烟雾弹。” 夏天,有点心虚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南下上海,秘密调查,质问《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的文章有什么背景?结果无功而返。 8月下旬,《求是》1991年第16期发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文章说:“我们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在事关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措施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看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通俗的说法,就是问一问姓社姓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避免重大错误。” 8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发表《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直接批判皇甫平。文章说:“我们不应该在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时,一听到群众要问姓社还是姓资,就认为是‘新的思想僵滞’……如果把群众的革命本能,轻率地归之为‘新的思想僵滞’,会不会压抑群众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警惕性和爱国主义感情呢?” 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当前改革的三个问题》。文章说:“我们的同志中,有的也在抹杀两种改革观的分野,忌言姓资姓社。”“在改革问题上的两种主张、两个方向即两条道路的斗争,仍以不同的形式在继续。” 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文章重申邓力群的观点,说当前我国的阶级斗争,“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 11月出版的《求是》第22期发表《大力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工作》。文章提醒各级干部说:“我们有些同志,对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模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对待改革,划不清两种改革观的基本界限,甚至连姓社姓资都不管不顾了,这是十分危险的。” 这般连珠炮般的指责,实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 入秋,形势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先是邓小平对媒介上出现的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等提法提出批评,说不要再这样提了。 9月1日晚,江泽民在看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提前播报的《人民日报》第二天的社论提要之后,当晚下令,要《人民日报》删去社论中的“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问一问姓社姓资”这句话。⑦ 但是,老左派哪肯服输?一直到1992年1月5日,即南方谈话前一刻,邓力群还是强硬之极,再度出面高调反对邓小平。 这一天,北京出版的刊物《理论动态》刊出他以“华之俏”为笔名撰写的《反和平演变三论》。这篇文章继续他前一篇文章的基调,宣扬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文章的口吻,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腔调。他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焦点、中心,还是个政权问题。”“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阶级矛盾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还存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还存在,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我们要进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要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 左倾思潮急剧膨胀导致了严重后果。董辅礽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说,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私营企业人心惶惶。1989年,全国个体户减少到1234万户,从业人员减少到1943万人,分别比1988年下降15%和15 . 7%。私营企业则减少了50%。 ...

2020-12-15 · 2 分钟 · Atom.X

如何应对流氓的网络世界?

很多朋友提到这个问题:我的电脑和手机买的没多久,怎么就老是卡顿,不好用了呢? 为什么不行了?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说到底就是,网络文明环境太差,流氓网络和软件太多,在网际无孔不入横行霸道肆无忌惮地收割韭菜所致,其典型特征如下: 不遵守法规: 新买的手机和电脑里被系统锁定默认的安装软件,你使用什么软件不是自己说了算,得技术非常好的专业人士才能解决,网络和计算机行业相关法规是齐全的,但利用公检法实施滞后的漏洞,实施捆绑销售,垄断和强卖等违法行为; 损害用户权益: 在后台搞小动作,偷偷安装各种乱七八糟的软件,收集用户隐私和信息,将用户的个人资料卖给网络灰产营销公司,发送与用户偏好毫无关联的垃圾广告,直至硬件内存磁盘被填满,CPU性能被耗尽,系统速度变慢,卡死,崩溃,甚至中毒成为被流氓黑客操控的肉鸡; 侵犯知识产权: 很多软件抄袭开源代码,或抄袭别人同样的项目,仅仅换了一个软件的外壳皮肤,就开始在创业市场上讲故事,与投资人合伙欺诈用户,毫无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损害源代码著作者权益,扰乱技术应用和网络市场的秩序,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和贸易保护,其中重要方面就是知识产权的侵犯问题; 虚假信息: 在封闭的局域网里的某一种特定语境和话题控制范围内,流氓们首先通过社交平台每天散布裂变负面信息,门户网、自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充满了“虚假,谣言,敌意,仇恨,情绪”,对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精神思想毒害至深; 尤其在自媒体上,每天有无数的小编辛辛苦苦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写稿子发帖,然后被剽窃删改、无故屏蔽404或挂满乱七八糟的广告,小编们跟流氓网络操控的机器人抗衡,就好比蚂蚁跟凹凸曼pk,因为你是人,面对的是机器,自动给你挂掉,而且投诉无门,双方对抗完全就是不在一个维度上的物种; 伪劣产品: 流氓电商每天推销虚假产品信息并售卖山寨伪劣品,对韭菜类型用户的大脑和身体可能造成终生无法恢复的器质性的伤害,这些软件和平台就像网络生态里的大垃圾堆,具备极强大恶劣的环境影响力; 不少发展中国家制造的很多符合国际一流品质标准的产品被廉价出口,上自数码家电下至农产品和食品,而留下来给自己消费者的是次等劣品,以及更多的模仿国外品质的外包装,随着电商和快递业的膨胀,伪劣品的生存空间从城市被挤压,大行其道扩散到偏远农村各个角落; 资源浪费: 经历以上几轮糟蹋和网络环境恶化之后,即使新的手机电脑用不了多久,你也觉得运行速度实在太慢,不行了只好再换掉,网络流氓生态圈里做硬件的又发财了,于是每年丢弃无数的实际还可用的数码电子产品,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更详细的关于流氓软件和网络黑灰产业链,请查阅媒体报道。 恶意捆绑安装 起底“流氓软件”暴利链 网络黑灰产业已达千亿元规模 10万+的背后:网络“寄生虫”的黑灰产链 小白对此流氓网络和软件毫无免疫力,即使网络老手也是经常一不小心就中招,说起抵制它们,有那么容易吗?难道除了这些流氓,就没有其他选择吗? 当然,现在好用的网络平台和软件工具越来越多,不要担心没有替代品。抛弃流氓就好了,不使用它就是不参与其恶劣的游戏规则,流氓就拿你没办法。只是许多人活在惯性中,不愿意去接纳更好的平台和工具而已。 还有少数一些同行也证实了类似观点,参考IT界大佬耗子的一篇科普文:为什么我不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 网络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的真实映射,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网络里就会什么样,好坏都会被放大N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按照我们推荐一些方法和工具清单来,就可以规避流氓侵扰,实现人生翻转。 综上所述,你购买一台手机或电脑,有设备的所有权,但是没有完整的使用权,对于一般的用户而言,可能只有10%的使用权,其他90%的使用权都是软硬件和平台厂商的,它们肆意侵占你的CPU和内存,各种乱七八糟的软件和广告图片视频等你不需要的东西塞满。 这就有如你买了一套房子,虽然搬进去住了,但是钥匙在开发商或别人手里,人家想什么时候进去就进去,想在你家放什么或拿什么,你说了不算。 要理解这些荒诞奇观,得追根溯源到具体的环境背景中去看。 背景概述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逐渐普及个人计算机,物理光纤电缆接上了外部世界,各种软件平台和商业模式被复制(简单粗暴抄袭)进去,计算机和网络科技的关键功能、标准、协议大量滥用,网络中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逐渐被淹没,放眼所见都是乌烟瘴气。 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工具总是首先被用在横征暴敛,遵循肉食丛林的原始野蛮法则,直至今日依然如此,譬如近些年才出现的区块链,首先被广泛应用在灰黑产交易和网络诈骗上。 从全球整体网络环境看某个局域网,犹如城市中某个区域的管道主体连上的不是清水管而是下水道,于是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排放。许多身处其中的IT从业者对周遭环境却浑然不知,像在下水道边生活习惯久了,不用捂鼻子也不觉得有啥不适应。 信息文明领跑着一个发展迅猛的新时代,落后区域跑步也要跟上演化的进度,在下水道边生长的身体素质,在静止状态下看不出来,上场跑动才显现,一抬脚呼吸节奏就乱了,气喘吁吁地体力不支,甚至脑缺氧昏厥倒地。 信息文明的领跑者们嘲笑“跟跑者的拖后腿跑步姿势”,屡屡诟病“作弊、抄袭”,还动辄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横加干涉制裁。 在庞大跟跑者队伍中,不乏一些体型肥硕(市值很高)的大公司,他们并非没有高科技人才,要什么都能做出来,可是跑得赢的人才不屑与其为伍,都纷纷加盟到竞争对手的阵营去了。 不与真正的国际互联网水平接轨,只在内部局域网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例如中文网络公司中产生了BAT一类的典型代表,只有面子,缺少里子,大而不强,强而不胜,网友们给的评价不无道理,这确实是各家主营业务的典型特征: B百度,赚病人的钱家属偿命,推广虚假医疗牛皮癣广告害死人,制造错误的搜索结果和垃圾信息; A阿里巴巴,赚女人的钱男人辛苦,销售假冒伪劣小商品,屡次被西方列入“恶名市场”黑名单; T腾讯,赚小孩的钱家长担忧,投资网络游戏和视频娱乐社交,让全民疯狂沉迷恶俗的网瘾; 仅仅就媒体资讯类网络为例,网民在此恶劣环境下成长,对智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利。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使用什么工具,能说明其所处生态位高低的水平,使用的工具能够映射其大脑的底层结构。 显然,普遍使用劣质的网络平台(工具)不会获取更高等级的“智慧”和“文明”,从小刷手机短视频泡网游抢廉价商品优惠券的这代人前途堪忧,人类社会进化速度加快,不用等到下一代,他们就能与文明世界拉开光年的差距。 可是现实中还在不断涌现以BAT为榜样的网络独角兽,例如同样被列入“恶名市场”黑名单的拼多多和共享单车等等,案例太多罄竹难书,不在此一一列举,因为产品、服务和口碑都很差,谁用谁知道,关键是用户有其他可选项吗?它剥夺人们的选择权,还要剥夺知情权,网络媒体公关和删帖屏蔽能力超强,也挡不住人尽皆知的恶名远扬。 荒诞无奈 列举我最熟悉的农业食品行业案例: 官方媒体自己说的,中文网络内容有超过一半的谣言都是和吃的有关,连最日常普通的食品农产品,涉及民生工程的基本必需品,都被有意或无意地歪曲误解,传播错误虚假信息。 Breaking damaging rumors around food safety in China 食品安全占网络谣言总量近半 成第一大网络谣言 人民日报:让老年人远离网络谣言 我在业界排名top3-5的多家大规模平台公司里任职过,也熟悉许多行业朋友圈,有不少机会接近这些平台的创始人大佬们,据我们亲身体会和了解分析,并非大佬和高管们的人性本恶,谁都希望名利双收,不要变成这样子被人嘲笑唾骂,他们也曾做出过卓著的努力,想要站着而不是跪着挣钱。 但他们亲手创造的事业就是在自己手里神奇地失控了,结果就是赚一大笔快钱赶紧走人,哪里有企业社会责任和百年基业理想?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创业者们的初衷去哪儿了?这背后的种种缘由值得探究,像环境微生物导致的污染中毒,被寄生的宿主本体不能自己。 亲眼看着他们好牌打成烂牌,赚了太多钱却很痛苦挣扎,作为理智的人,我认为外界的任何唾骂指责都是徒劳无效的,他们既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同时也是受害者兼加害者,这多重身份角色加于一身,不值得同情,让人百感交集。 这些平台巨头内部布满腐败的bug漏洞,必定不攻自“破”。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创新建“立”,光“破”而不“立”,就会陷入新的混乱的轮回。准备好升级换代(取代它们)完全可能,不是为了“颠覆”谁,和它们也没有正面的冲突争斗,因为方法和技术思路不同,不是相同的物种,也不在同一个维度的赛道上竞争,甚至某种程度上还能合作一把。 正因为他们做得还很差,也就给了其他创业者巨大的机会,任何一个单位或个体,无论以何种方式,都要掌握跟得上时代节奏的IT应用(非研发)能力。 2000年之前,计算机网络服务尚未普及,传媒是派遣记者实地跑和编辑办小报的传统模式,那时最强大的多媒体电视传播网络非一般私营个体所掌握。 计算机网络和IT行业的核心科技高速发展,已超过摩尔定律每18个月一次的频率升级迭代,性能愈高而成本愈低,不久未来的IPv6的网络协议下,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都能有一个可访问的独立IP网络地址,世界变化翻天覆地。 今天已经实现地球上几乎人手一台电脑或移动手机,几乎任何人之间都能直接对话,每个人都能成为新闻事件的风暴眼,每个人也都具备全网传播的能力。 世界正在逐渐变成平的,地球村已经满足不了某些人类的探索愿望,不少人会叹息自己生错了地方,当我们还在地球上的旮旯角落像蝼蚁一样蠕动,为了争夺一点生存的资源而争斗厮杀的时候,有高智商的人类早已经在探索边界无限的星际文明。 如何解决? 如何应对流氓网络的封锁和割韭菜?得用一套不同的工具和平台突围,详情查阅:工作/学习/休闲的软件工具库

2019-9-26 · 1 分钟 · Atom.X

与农委谈话:关于农业+互联网

2019.8.30, 11:00- 12:00am,与某地农委领导W总谈话 我在过去10年的农业+互联网项目经历,主要分为前后两段。 前半段2010- 2015年,做小规模 前半段经历,从2010.3月进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开始为标志,然后2012.5月去淘宝新农业发展部,我主要做支持小农的工作,发现行不通,因为农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范围,谈做农业就像说搞工业一样,里面涉及N多个具体的行业,几乎行业之间又都是隔行如隔山的完全不同。即使阿里这样体量的大平台,举全集团之力参与也是感到很疲乏。 2014年阿里上市之后宣布“农业农村”是它的三大战略之一,也就是那几年无数资本和网络公司都到农村刷墙(贴广告标语),公开宣布进军农村。阿里先后改组成立的直接叫“农”的部门就包括 — “新农业发展部、农村淘宝、乡村事业部、数字农业事业部”,集团十多个平台公司参与“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农业生产、电商零售、消费终端等等各个环节。 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很稳固,典型特征一直都是数量多,单位小,分布散,因此整体效率就比较低,只能用来保障基本吃饭,干不了什么大事。 中国职业农民较少,从业者不知道啥叫标准和认证,ISO, HACCP, GAP 是啥?农业生产几乎是华北东北西北大片地为主,现代化程度高,也更职业化,但面向的收购对象是中粮华润这种体量的大企业,其他地方大部分是临时工,不专业的小散户,常见滞销的小品类大多也是他们做出来的,他们对市场供需反应比较慢,且应对风险的抗压能力也比较差。 网络虚拟空间是现实世界的真实映射,因此在电商平台上小作坊遍布,2014年淘宝全平台上农产品和食品商家总量60万,没记错数字的话,日均30单以上(能全职当成生计)的商家不超过1.5万,超过60%做得较好的商家,因其创始人或团队中有较好的设计师,电商/互联网营销要靠视觉设计过用户第一关。 但是完全交给互联网公司玩,很多好东西的口碑和品质都会被他们玩坏,我用互联网做过三品一标和老字号,小作坊没多少成功案例,早期做淘宝和天猫可以捡个流量红利,晚了进入许多会亏本,电商成本在不断增高。 网络泡沫和虚假数字 根据某些媒体报道的数字,2019年全社会电商农产品销售额是4000亿,全社会(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额大约是1.26万亿,这样看好像电商对传统行业的渗透率挺高的。 但是据说统计部门对某些品类划分有争议,例如面粉、蜂蜜、茶叶算食品还是农产品?电商平台和小卖家将其算作农产品,在大卖家和国家统计局那边就算作工业类的食品。食物品类那么多,因此混淆的数字也比较大,稍微在报表上做点文章就好看了,一般人看不出来。 概念混淆:食品、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食用农产品、初级农产品 商家傻傻分不清楚这些概念分类,平台也分不清,消费者更不懂了。因此真实数据是多少?可能谁也不清楚。电商公司统计的时候为了业绩好看,吸引媒体和投资人,有意或无意地把(工业)食品也算进农产品里去的嫌疑是极大的,在电脑上改数字太简单了,网络泡沫就是这么吹起来的。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主席令第二十一号) 华杰鸿(Jérôme Lepeintre)、孙娟娟2018年编,建立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后半段2016年- 至今,做大规模 这段职业生涯,我转向给业界知名的或规模化大型农业公司服务,从2016.1.4开始给网易养猪为标志(丁磊的规模依然很小,另有故事),算是脱离做纯互联网平台的思维,进入实体行业中好像逐渐找到了通路的感觉,理解到不能再做小,得做大。 西方箴言: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please follow the money !(如果想知道真相,请跟着钱走), 资本天生是非常敏感的,它总是流向那些能够增值的行业和经营者手中。为什么银行存款再多也不愿意给小农?不愿意发放给农村农业农民? 以前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后来又是家庭农场,为什么逐渐没动静了呢?无数的小个体夫妻作坊,全产业链经营,啥都要自己干,小个体没有实力做不了多少事,地球上最富裕的国家也贴不起那么庞大的群体。 过去20年不少三农问题专家呼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个口号让亿万农民欢欣鼓舞,大家觉得提出这个口号的专家是有良知的。农民曾付出巨大代价和成本支持工业和现代化,“反哺”的道理好像应该是这样,但结果怎么样呢?2000年左右开始试点取消农业税,城市反哺了20多年,发展三农和振兴乡村口号现在还在喊,效果并不好。 主要问题在于农业初始阶段产品,是各有特性的农产品,而不是一般的商品,不能完全按照一般商品的市场化规律去做,这也是我理解的为什么全世界的政府都会补贴农业的原因,不能完全商品化的其他产品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及各种涉及民生工程或国家战略层面的项目。 立足专业单品,实业+互联网 不能颠倒秩序,不能总是说”互联网+实业“,应该说“实业+互联网”。 因为互联网膨胀太厉害,虚的多,实的少,互联网从业者在资本加持下,都很年轻就获得超出其他一般实业高很多倍的收入,很容易飘起来变得自以为是,不会踏踏实实做事,所以互联网+实业失败居多,反过来实业+互联网的成功案例会更多些,所以我更看好后者。因为做实业的老板都是一个个子儿地挣出来,不太容易吹牛该报表就赚到钱。 没有全品类营销,即使电商综合排名前几位的大平台也做不到,垂直类目或单品成功概率高,无论要不要互联网营销,选品都很重要,选品的维度很多,并非三品一标就能定生死,如果选品对了,但是营销包装环节搞错了,也会把一个好产品甚至地标搞砸了,互联网很容易过度营销。 现实中互联网不断烧钱补贴用户再不断融资,套现走人的成功案例也不少,高风险高收益,一般人抗不住这个风险,成功概率也不高,现实中这个商业套路是成立的,但并非唯一的,关键看我们自己怎么定位事业,以农业产品为例,整个产业链大体分为三段,源头生产端,中间流通供应链,下游零售消费端,我们自己到底想做哪一段?全产业链投入巨大,非一般实力和背景可为。单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不少成功者,即使纯粹做一产,也有许多成功的巨无霸,只是他们并不玩互联网媒体营销和电商套路,大象无形,我们不知道而已。 例如: 农产品生鲜电商资本已经烧了很多钱(5,8年),我们只知道失败案例,但是我们消费者公众和很多从业者都不知道那些拿到很多个国家产品品质认证,生产管理体系认证,各种商检资质证书的出口贸易供应商们,人家只关心生产,根本不看什么电商和互联网营销套路,若非出口贸易国家政策变动的不可抗力强制,他们才不想出口转内销,他们不想掺和到混乱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 近年外卖和快餐又成为资本追捧对象,大家只知道美团,饿了么,但是多少人听说过丽华快餐?她是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和军队的供应商,人家都不屑于做小散单配送; 基本上互联网零售已经掌握在少数几个大佬手上,你再插进去机会渺茫,但并非在滚滚风尘中找不到我们安身立命的落脚点,线上零售不行,还有线下零售啊,批发团购不行,还有供应链呢,如果供应链再过几年也被少数几个巨头垄断了,我们还可以搞生产啊,如果一二三产都被人占了,那就好好读书做创新研发卖IP吧,如果还没机会,那是不可能的,除非地球流浪到银河系以外,地球人进化成都不要吃饭了。 创业者对政府农委的期待 听说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区域发展,把很多污染性的工业拆了,留下来的是做环保生态产业,包括农业一产也支持,这就符合我们的定位,我们也喜欢往有品质和更高要求方向发展。 圈子:政府农委首先可以成为一个行业重要圈子,更易于找到业务和人脉关系,我们许多干技术的人不善于社交,甚至很多80后有社交恐惧症,我们需要圈子; 服务:如果政府主办的创业园线下实体的服务比较好,我们都乐意搬到就近的地方居住,或在这里办公,由于我们主要做线上技术,目前对办公地点没有选择,只要是环境好的都可以考虑,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创业者的心声; 项目:由于我们是搞技术出身的,不善营销,而且总是向国外学习和看齐,很理想化,对项目和自己要求比较高,所以初期创业能拿到手去做的项目并不多,如果通过政府农委,我们也来个招投标,捡点技术支持服务做做,也发挥一下我们的特长,体现我们的价值,大家在农创客这个平台上形成一个生态圈协作发展,这就有一种参与感和集体归属感,创业者不再孤独。

2019-8-30 · 1 分钟 · Ato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