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管理和培训

面向人群:非IT专业,想独立创业,缺乏IT基础,需要改进个人信息资产管理水平。 欢迎加入我们,如果你属于以下情况: 数字资产管理 总是记不住密码和账户,多次发生账户丢失; 重复申请了很多(社交媒体、邮箱)账户; 担心电脑、手机被黑客入侵,或者糟糕情况已经发生; 如何选择购买手机、电脑、投影机等家用数字硬件设备; 不知道如何管理手机和电脑等数字硬件设备; 在电脑上安装软件出错或互相冲突; 无法控制上网时间,不停刷抖音短视频和网络文章; 不知道如何管理个人电脑中的文件和目录,不小心误删除或丢失,再也找不到; 被网络广告吸引,购买一些软件或生活用品,但是又后悔上当受骗; 不会识别网络诈骗和虚假广告,掉入赌博、虚拟货币等诈骗的陷阱; 网络营销 写个人简介,博客,软文; 想建个人网站,不知道怎么做选择; 使用云计算平台的各种丰富软件产品; 使用最前沿的AI辅助工作和生活; 培训方式 在线会议、阅读网页、文件,不能参加实时线上会议的人,可以听会议播客的音频节目; 以及通过discord群的问答辅导; 报名和收费 报名方式,请通过任何一种方式联系我们。 仅面向朋友圈,2025年限额招收20人,1千欧元/人/年,接收现金、银行转账、等各种网络付款方式。

2025-1-1 · 1 分钟 · Atom.X

命名实体的翻译规则

为了便于非母语者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需要设置命名实体的特别规则。 命名实体: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或名称,例如组织名称、名人、名言、著名地名、图书(圣经、经典)、电影名称、中文成语典故、歇後語和寓言短语等; 翻译规则 源语言是原文,目标语言是被翻译的译文。 普通命名实体: 应该保留一份原文、罗马拼音,一份对应翻译的目标语言。 译文结构:原文、罗马拼音和译文并列,“original_text (Chinese_pinyin/Romanization) translated_text”。 案例: 中文地名、人名和图书:成都、李子柒、《道德经》 英文译文:成都 (Chéngdū)Chengdu、李子柒 (Lǐ Zǐqī)Ziqi Li、《道德经》(Dào Dé Jīng)Tao Te Ching.“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Virtue” 我们大多数时候,只会做简单的普通命名实体翻译,不会解释太多。 特别命名实体 对于中文成语典故、歇後語和寓言短语,则还需要增加额外的解释,因为太简单的成语,总是需要更多语言做解释,才可能让其他母语者看懂。 案例: 中文成语:狐假虎威 英文译文:狐假虎威 (hú jiǎ hǔ wēi)The fox exploits the tiger’s might。 Explanation: “Feigning authority through association with power.”, “Using borrowed prestige to one’s advantage.”, “borrowing power from another”, or “riding on the coattails of someone powerful”. 提示词prompt 请将以下内容从{source_lang}翻译成{target_lang}。这是{file_type}文件。 关键要求: 严格保留源文件格式: ...

2024-11-13 · 1 分钟 · Atom.X

年终总结2023

今年关键词:远程工作、官僚主义、信仰。 过去几年,我写了一些旅行杂记,经历事情太多,不能面面俱到,有必要列出重点,每年写一个总结,继往开来。 收获 过去3年是我人生中经历过的最动荡曲折的一段时期,持续时间这么久,到现在我还没完全恢复元气。 当时在飞机上经过新疆出境,看着白云底下的天山的连绵冰雪时,我想这几年若能活下来,就胜利一半了,别考虑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之类的,更何况我一直都没有把赚钱和物质享受列为人生第一目标。 今天我还活着,每周还能吃上几顿牛排,我的要求不高,这就已经算人生赢家了。 农业和食品供应链是我干了10多年的老行当,还有1/3工作与环保组织有关,但是这些工作都严重依赖线下实体,这几年的瘟疫和战争,让我没办法在任何一处安稳工作。 目前在欧洲还没找到合适的土地,线下干不成,只好切换到线上,去做程序员吧! 确实论灵活就业,只有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最好的工具,一些国家开放了远程工作签证(数字游民),我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我不喜欢叫游民,因为这几年的动荡不安,已经吃够了游民的苦。我想在小镇上买个带土地农庄的房子,安稳踏实地生活几年,把第当前阶段的编程任务完成,然后再出去旅行。 由于10多年没有摸过代码,新的人工智能出来了,我不想做流行文化的web app,还在练基础技术,复习数学和计算机课,进展顺利,题目和测试都合格或超额完成。这方面要感谢父母或上帝,我的头脑还没有变浑浊,逻辑思考和记忆力还能支撑继续自学。 还要感谢当地大学提供开放的校园,让我可以经常借用图书馆的桌椅和网络,并有机会与一些学生或各种人群交流,我自信,虽然学历只有大专,但学习能力或某些专业技能不弱于欧盟同等专业的在读大学生或职场人士。 2个月的复习补课后,我通过了法国一家编程教育公司的初步测试,获得第二阶段的bootcamp密集训练的入门资格,若一个月后我通过了第二阶段测试,那么我可以再拿几年的学习加工作的合同。 官僚 过去一年与欧洲本地官僚机构打交道,我已经摸透了他们的办事风格,这也是很多人都和我诉苦过的,包括美国留学生、中国商人、难民、德国本地人等等。 所以现在尽可能不要和政府办事部门打交道,如果能花点钱找到代理最好不过。这时就看移民局是否会批复我的居留或工作许可文件,如果能拿到,那就再多待上2年,如果拿不到官方文件,估计最多再过半年就得挪窝儿了。 不过远程工作无所谓在哪儿的,不担心个人发展的问题,关键是当地生活方便,不要让官僚程序拖后腿。 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很难讲欧洲以后的发展趋势和格局,过去200年处于进步上升态势的欧美发达国家,看近些年的现状似乎是在走下坡路,所以欧盟还不能当作人生的终局,而且我一直都反对一辈子老死在某个地方,但我还是在某处浪费了不少时间,这是我认为的唯一重大损失,其他财物上的损失都能再数倍地赚回来,唯独时间不能再回流,这是最大的失落感缘由。 人性 欧洲的社会构成是最复杂的,我可谓阅人无数,除了本地传统的原生族群,还有很多外来的,各种语言、信仰和习俗。不同族群的特色鲜明,各有优劣方面,也有些全人类人性方面的共通方面。 尤其在难民社区的生活经验,让我越来越相信人是难以被教育的,人只能自我改造,大多数情况下,生来是什么种子,便会结出什么果,人难以超越自我,就像火箭要脱离地球引力,只有少数人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 从难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和习惯中,我逐渐能理解战争如何发生的,人类社会的悲剧,很多都是源于人自己,而不是外部作用力导致,把全部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合理的,如果能反思自己的问题,向内求,大部分问题都有解,向外求=缘木求鱼,无解。 当第一次在莱比锡火车站看到,一对青年男女手拉着手找路上的人挨个伸手讨钱的时候,我惊呆了,居然有如此厚颜无耻之徒,后来看到更多这种精神和行为的乞丐大行其道,数量如此之多??。 如果在战争年代,这些人若不坚强起来做个直立行走的人类,恐怕早已灭绝了,只有和平宽容的年代才让他们苟且活下来,但是他们不会反省并站立起来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此看来,战争不一定是坏事,犹如草原的大火和狼,也是维系完整天然生态圈的一种方式。 我本来喜欢坐公交车,但是太多人吊儿郎当,把脏兮兮的脚踩在座椅上,车站周围一圈都是垃圾和烟头,而我对烟味又特别敏感,看到垃圾恶心,所以,与我同样想法的人必定要乘坐私家车出行,老子怎么可以和那些搞污染破坏贱民的混在一起坐公交? 所以不要谈什么community和socialism,大学里太多这种乌托邦概念的教材,欧洲过去几百年一直在围绕各种主义争论不休,并发生无数次流血革命和战争,似乎到现在还没找到究竟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更好的解决方案。 欧洲是高度发达的socialism社会主义,人权平等,劫富济贫,给高收入者征重税补贴穷人,并修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 但很多人不配享有开放的公园和公交车站,唯有监狱的基础设施适合他们,他们只搞破坏而非维护,但是其他人得交税替破坏者买单,最关键的是破坏者往往生产和创造力都很弱,他们无力承担自己的生活成本,还得其他人交税养着他们并维持他们的破坏习性。 社会必定产生阶层,阶层之间的差距首先是精神认知上的差距,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最直接的物价的差别,很多东西就是让普通阶层享受不起。 知名的NGO“last generation”堵着交通要道,反对机动车通行,还把富豪的私人飞机给涂鸦了,搞个大新闻,让人关注,说是为了减少碳排放,富豪一家老小一年能坐几次飞机呢? 其实一切的污染不都是人造成的吗?把人减少是最好的碳减排,但是他们又要求国策开放大门把“难民”都放进来了,此处打引号的难民,为了体现他们的“平等、自由、博爱”的圣母精神。 类似last generation的意识形态,在欧洲社会日渐占据主流,这种自我毁灭的脑路是任何正常人类都无法理解的,但是你可以看到他们都有特别好的教育背景,还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如何解释?为何这些经典案例都出现在高福利的欧洲社会呢? 艰难时代造就强人,强人创造和平年代,和平年代造就废物,废物造就了艰难时代 …… 历史如此不断轮回,如何让和平年代一直强盛,不再造就那么多废物? 答案只有“少宽容”和“多铁血”,整个欧洲都病了,民主已经死了,最早搞民主的希腊和波兰已经破产了,需要出现一个俾斯麦这样的宰相,带领欧洲统一,再次强大。 信仰 教会是信仰者的集合,可能有实体,但是我更相信精神上的集合,因为信仰的重点是精神需求。 我一直都愿意花重金和时间在满足精神需求上,所以我探索过中国主力的宗教儒释道,以及过去三年探索基督教。基督教会宣导十一稅(收入的1/10奉献给教会),我现实中可以加倍奉献十二稅(2/10),甚至全部私产捐赠和殉道献身,问题是,值得我如此奉献的教会,是否在地球上存在?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虔诚的信徒,和让我最佩服的教会,他们是微弱的个体,或有所成就,很遗憾,他们被打压得很惨,我也受到一些牵连,只能被迫逃离。 目前放眼四周,教会无论其本质如何,似乎都必须至少是政治正确的包装才能活下去。 在欧洲我还没遇到过好的教会组织(本地很少有英语的教会),里面的人总是鱼目混珠,我不愿意混小社会组织。 很多信徒在享受生活,孩子感冒或旅行买个机票都要和上帝祷告一下,如此这般太娇弱了。 我们每天考虑的是如何拼搏奋斗,共同努力积累力量,让社会不再有铁链女和朱令的悲剧。 显然,我当下的处境是和平繁荣的,与心境中的远方悲苦是严重不符的,我为什么放下自己的富足日子不过,非得总是去管地球另外一边的别人家闲事?或许这就是天性使然。 看看耶稣挂在十字架上流血,他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世间残酷”,佛教也是这样讲的“众生皆苦”,道教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在我的三观中,人生苦难才是常态,勇猛精进搏杀才有生路和未来,不要谈和理非和道德圣母那一套,越来越多所谓文明发达国家,搞起大麻合法化,拿着CBD软糖哄着越来越多不开心的人民,制造一种繁荣欢乐的假象。 一个组织必须强大,要不断吸纳精英和人才,乞丐的庇护所不是教会的主要功能。如果不改进传教方式方法,并不断增长信徒人数和各方面实力,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够强大的教会,最后都会被其他信仰团体给消灭掉,人类社会遵循生物的“物竞天择”和丛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迭代版本。 我总是不同意牧师或教友们的一些说辞,所以与教会的大多数人格格不入,也让我独善其身,与教会分离开,通过互联网,我能找到一些精神同类。 人和教会等团体都将发生变化,不知道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请牧师和教友们扪心自问,你是否敢保证自己的孩子以后会走教会信仰的路?孩子们是否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问一下自己,就明白自己对神的信心有多大,否则不要每天只会祈祷,把主要的责任和包袱都甩给看不见摸不到的神。

2023-12-31 · 1 分钟 · Atom.X

关于数字游民出海

每年互联网上都出现一些新词,近几年流行趋势是“数字游民”,其实我更愿意叫它“远程工作”。 作为不跟随潮流的人,为了方便用户理解,直击本质,我在此混合使用这两个概念。 我的期望 我乐意参与有积极氛围的海外创业组织和活动中。 我曾经有不少通过分布在全球不同时区的义工(众创)做公益项目的成功经历,例如给环保组织做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持,给Coursera翻译社区做字幕组和培训等等; 我尚没有成功的海外商业项目的(远程工作)创业经历,过去几年探索出一条(非数字)线下游民的方案,主要是经营海外食品供应链和农庄等实体,包括极端情况下获得难民身份,也算是一种保底方案。 多年前,当我还不属于技术人员时,仅掌握了一些IT常识,达不到极客的高技术标准要求,仅通过各种简单的工具组合来实现web app功能和线上运营,验证这条简单的技术路线是行得通的,也比较适合普通人; 我参与数字游民创业相关活动,基于以下需求: 找事业伙伴,持续学习,弥补我独立创业的短板; 商业部分:寻找MegaEase出海计划的盟友,帮耗子实现愿望; 公益部分:为Coolshell社媒朋友圈群组,寻找可持续的托管和维护者; 工作方式 我可以做以下的贡献 项目初始阶段做义工; 以开源的方式,通过文档驱动的远程协作; 每周大约5小时或更多,根据需要尽可能多调配时间; 毫无保留地提供一切与出海创业相关的经验和资源引荐; 如果有足够高水平的伙伴以义工方式支持Coolshell和MegaEase,那么我也完全有信心全力以赴投入,只要在一件事上足够聚焦和投入,就一定能产生成果,不要一开始就考虑商业收益,也不要急功近利,只要最终项目成功,想要的一切都会有的。 关键问题 我观察到“数字游民”或完全“远程工作”的弊端,必须要做好预先的心理准备。 稳态生活 “数字游民”与10多年前的“背包客”或“沙发客”本质上是同一类人,不过现在信息时代赋能,这些人掌握了互联网远程工作的能力,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就可以获得收入。 由于我目前住在欧洲,若没有大的局势变动,未来几年的活动计划也都在围绕地中海展开,所以我的重点是看欧洲的机会。 只有“稳态生活”才能让人有创造力和生产力 “数字游民”可能在一个国家签证期只有3个月,然后必须要去下一个地方,不停地搬家,这种“颠簸流浪”的生存方式,只适合想要通过旅行探索世界的年轻人,早期主要玩家是欧美有gap year 间隔年的学生。 很多国家发放的“数字游民”签证,其实叫“远程工作”签证,“数字游民”是网友们通俗的称呼,政府的本意是吸引全世界年轻人去建设他们国家,希望大家能长期留下来,怎么可能是鼓励不停流浪呢? 不知何故,主流媒体似乎在渲染一种“游民”情结,创造出一种“生存模式”的新词,最早的“数字游民”是欧美年轻人,这种“游民”情结可能出于其”游牧“文化,可能这个时代对大家都对政府很失望,所以想获得自由身份,去任何一个地方,于是创造了这种“数字游民”的新概念。 关键问题在于”土地“是自然资源,网络游戏可以让人神游,我们去任何一个地方都脚踩实地,这是不可避免的,”稳态生活“就是遵守在地法规和交税,长期为当地做贡献。 hybrid(远程+现场)混合办公 传统办公模式的完全定时定点上班,是落后的生产组织方式,其实我也并不提倡完全的远程工作。 经过国际主流大公司验证,最优解、更灵活和有实际成效的是hybrid(远程+现场)混合办公方式。 由于团队成员互相不能见面,其实阻隔了人际关系的加固。而打造一个强有力产品,需要团队凝聚力,面对面的沟通和活动必不可少。 如果公司成员分布在全球各地,必须要有旅行经费提供给他们每年几次定期的聚会,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远程工作的前辈例如 37Signals和Automattic已经有很多相关经验可借鉴,具体请查阅其博客文章。 规则/协议 公开透明参与(退出)规则,并不断更新迭代; 最根本的元规则(宪法、协议)制定,请参考 PSMD; 对任何人贡献的资源进行记录,将来项目成功后给予权益兑现; 注释:[管理体系设计和实施 PSMD]的创造者黄勇刚,正在做管理产品的基础设施和智能合约,目前中国能写智能合约的人还不多,如果要做到较高水平的创业合伙人组织,必须在起始点设计的规则(协议)足够先进,我还没有见过比他更聪明的程序员,不服的朋友可以去和他切磋一下,应该可以立见高下。 实现路径 如果在以上组织的规则协议方面没有突破,那么不适宜一开始就做平台(中介),或折腾什么“颠覆创新”工作,“传统保守”的做事方式更安全,也就是先给自己DIY“数字游民”的全流程试试。 中介 大多数的互联网平台服务本质都是中介(middle man 中间人)的角色,要想办法撮合各方用户集中到某个地方交易,有买方、卖方、厂商、产品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商等等,涉及到复杂的交易规则,做互联网平台(中介)是最复杂的创业。 按照目前市场规律,需求量从大到小排序,如下: 海外找工作、招聘中介; 移民、海外置业和公司注册中介; 海外创业投资机构; 海外创投,属于高级玩家,用户量应该是最小的,即使不出海也是如此。相对而言,我更愿意做公司出海,尽管比个人出海更复杂一些,主要做法是先把公司web app做一个语言本地化,翻译成英法德俄等语言,通过搜索引擎和行业媒体推一波测试,然后再到当地找合伙人,无论传统外贸或新兴互联网行业都是这么干的。 出海业务本质上是一样的,叫“中介”不够新潮,换成“游牧资本”这样的新词就给人感觉耳目一新,刚看到出现一个中文版的“游牧资本”,网站内容基本都是从各国政府网站上复制一堆“数字游民”相关文档即可,没有什么新意可言; DIY - 请先以身试法 如果谁自己还没出海,却喊着要帮助别人做出海的数字游民平台,这伙计一定是要么不知天高地厚地愚蠢,要么就是狡猾使坏搞诈骗。 以身试法才有说服力,请给自己diy出成功案例先,全流程包括:申请“数字游民”签证、确定(海外)远程工作、移居海外、租房/买房、注册公司、租场地(共享办公空间)、参与当地社区活动、发起和组织自己的项目活动。 按照“高可用、异地多活”和“游牧资本”的高标准要求,测试一下我们最多能拿到基本护照?并做到多少个国家自由行? 带着老婆参与全过程,让她感到满足、新鲜和幸福感,这就成功了,如果让家属感觉郁闷、担忧,那就不能算成功,也不适合推荐给其他人,当然这些经验适合做自媒体讲出来,让其他网友避免踩坑。 帮助其他人以同样方式diy一遍,成功了几个案例后,开始有一定的用户量,这时候可能对各方面的问题已经考虑成熟且靠谱的,可以开始做数字游民的网络平台(中介)。 人具备超强的想象力(臆想、自嗨),应该进入现实社会中,迈出第一步试试看,与虚拟的游戏世界完全不同。 我非常建议将人生完全寄托在互联网上的朋友们,一定要更多走入线下现实世界中去体验生活,无论贫寒艰难困苦悲凉,都要勇敢面对,你会获得完全不同的人生体验。 这有利于改变固有的“互联网思维”,任何一种固有的东西都会形成“sterotype刻板印象”,这是动物行为学里的一种专有名词,指代的是遇到困难的时候,继续保持之前的行为和习惯,缺乏灵活有效应变的策略和方法。 如果郭宇在字节的时候,天天通过打游戏和刷肥皂剧减压,而不是到日本泡温泉和旅行,他会保住财富和享受今天的美好生活吗?

2023-9-1 · 1 分钟 · Atom.X

做一个技术之外的自媒体

承接上一篇文章《如何改善程序员的生命质量?》的话题,由于我们的朋友和事业伙伴左耳朵耗子突然离世,引发我们很多人的讨论,其实不必要看具体的数据了,我们周围朋友圈类似的事故报道每年都有。 也由于耗子的博客写得不错,给他带来不少流量,也支撑了他的事业,他也总是建议我多写并分享,于是我考虑再三,觉得或许可以开一个介于技术和商业之间的自媒体。 为什么做技术媒体 因为技术圈子比较封闭,想要突破行业壁垒不容易,例如2012-2015年“互联网+农业”曾经火了一把,但是您听说过多少成功的创业产品案例? 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合作挺难的,通过资本和饭碗把人强行绑在一起,其实很勉为其难,越来越多的人其实“不想看在钱的份上为难自己”。 而相同专业的人在一起更容易交流,但跨界才可能出现创新和突破,怎么跨界呢?唯有不谈技术和代码,谈点生活和其他方面才能凝聚不同专业的人。 此外,为了实现某种专业的技术产品营销,于是通过社交媒体做不同专业的人之间的连接,成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不同于大多数的技术类专业媒体对产品报道更多,差异化的缝隙市场,应该关注人,那么侧重点是对人的报道,忽略其技术产品方面的具体内容细节,因为对于智力产品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如果人的关注度上升后,可推很多收费的产品或广告,可扩展性很强: 技术开发者社区; 移民移居的中介和咨询服务; 创业合伙人、人力资源招募、婚恋交友; 为什么to B的媒体比to C 更难收费?因为企业决策过程漫长且流程复杂。 如果是 to C 个人购买,看到一档喜欢的节目或某个产品,我们自己直接线上下单就好了,几秒钟或几分钟就完事; 如果是 to B 企业购买,需要经过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多人开会和领导审批,这阻碍了产品销售的效率。 to B的受众相比太少,即使互联网企业和产品,也需要招聘销售代表; to C 的受众体量极其巨大,大多情况下不需要招聘销售人员; 技术之外 采访一些海外的程序员,或让他们写一篇自己的生活质量转变的心路历程,这可能是有看点的,能吸引不少关注,把很多人吸引出来,移民移居到新的环境,换一种活法,这才是终极的解决之道,靠他们自己与大环境对抗是不现实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经常有“想什么来什么”的奇遇,很巧youtube推荐我看“beyond code 代码之外”这档节目,虽然我不是程序员,但我大多数时间在互联网圈工作,我的周围一直都有程序员。 可能技术圈子小且话题门槛高吧,订阅量不如李子柒,最近科技媒体Pingwest 记者Rebbeca 和我谈到我们共同的朋友耳朵耗子,我们也说过工作(代码)之外话题的节目很有必要,希望借此改善很多中国程序员(互联网从业者)的苦憋生活,经常听到“996过劳死”的案例,人生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虚拟空间。 采访提纲 于是我站在媒体的角度,设想如何采访程序员或类似工作者,话题例如: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 500字; 姓名、主要经历、职业履历、教育背景、家庭背景。 为什么要移居海外?< 500字; 在国内遇到什么问题?为何促成这一转变?列举一些案例的经历和感想。 对现在海外的工作和生活满意吗?< 500字; 对比以前在国内有什么不一样? 能给国内同行一些好的建议吗?< 500字; 回答网友的一些疑惑或提问< 1000字; A. 已经在国内成家了,拖家带口不太可能再背井离乡地移民移居了; B. 都说“贫贱不能移”,我太穷了,刚毕业技术也不行,肯定是出不来的; 营销和采访筹划 Podcast: 主持人采访嘉宾的录音,初期不需要录像,节省剪辑时间和维护成本。 节目参考: Rework; 代码之外 ; podcast创作平台,例如: Transistor.fm Dao.fm 受访嘉宾的博客配文,通常由嘉宾自己写一篇,或者直接由录音节目转文字即可; 如果受众主要是个人 to C ,那么重点就是采访程序员个人; 如果受众主要是企业 to B,那么重点就是采访企业创始人和高管; 衍生的垂直行业分类,还可以采访医生、其他各种工程师等容易做技术移民移居的职业群体;

2023-5-29 · 1 分钟 · Atom.X